2013-06-04 01:22:09
筆者以為,監管部門“自發”地啟動財務核查的舉措,應該轉變為發行人與中介機構的“自覺”行動。
◎曹中銘
歷時5個多月的在審企業IPO財務核查日前收官。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5月31日,擬IPO排隊企業數為666家,自年初以來共有269家企業的IPO申請終止審查,其中主板135家,創業板134家。顯然,終止審查企業數所占的比例并不低。
從2010年開始A股連續三年“熊冠全球”,市場的低迷導致投資者信心喪失嚴重,呼吁暫停發行新股的聲音不絕于耳。而在去年四季度IPO處于事實上的暫停態勢下,擬上市的在審排隊企業又逐漸形成IPO堰塞湖。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啟動IPO財務核查,對于緩解IPO堰塞湖的壓力無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其實,IPO財務核查的啟動,更與近幾年來新股業績“變臉”現象愈演愈烈關系密切,新股業績頻現“變臉”,凸顯出包裝粉飾現象的大行其道。而所謂的包裝粉飾,本質上就是發行人的造假上市行為。顯然,監管部門對此不能坐視不管。
縱觀“被終止審查”的企業,值得關注的方面并不少。其一是已過會企業的“折戟沉沙”。如多年來神舟電腦一直為躋身資本市場不懈地努力著,曾經三次上會三次被否,第四次上會獲發審委通過,但在此次核查中“中槍落馬”,再次與資本市場失之交臂。其二是農業與消費類企業占比較大。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申請終止審查的涉農企業將近30家;而像富貴鳥、千禧之星珠寶等消費類企業也赫然在列。其三是不乏知名企業。除了上述的富貴鳥之外,像中國建材、永煤集團、京客隆等均“榜上有名”。
在所有的終止審查企業中,中國建材的“退出”,無疑最受關注。此前,大型央企從H股回歸A股,從未出現過“失敗”的案例,更別說進入審核程序后終止審查了。即使是以其央企的“光環”,證監會發審委也會一路綠燈,更何況對于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央企,還存在特批上市這一“通道”。然而,在此次核查中,中國建材居然也被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
試想,如果監管部門沒有啟動IPO財務核查,休說是中國建材,像神舟電腦這樣已過會但再次被發現問題的企業恐怕也不會被終止審查。如果其拿到了核準發行的批文,針對相關問題,發行人與保薦機構等大可像隆基股份那樣采取“措施”蒙混過關,留給市場的又將是一家問題公司。而且,如果不啟動財務核查,IPO堰塞湖的壓力不可能“被緩解”,也不可能有多達269家企業終止審查,盡管個中或許有某些企業會被發審委否決,但能夠“混”進市場的企業肯定大有人在。從這個角度上講,啟動IPO財務核查,其最大的意義是將諸多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清除”出局。當然,有了此次核查,今后亦能對相關企業與中介起到一種警示作用。
IPO財務核查雖然像“過濾器”一樣對在審企業篩選了一次,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監管部門到在審企業以及相關中介等,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顯然也不是小數目。盡管這亦是市場監管前移的舉措,但亦是被動地應對在審企業的包裝粉飾行為。筆者以為,監管部門“自發”地啟動財務核查的舉措,應該轉變為發行人與中介機構的“自覺”行動。在這一切的背后,當然離不開對于違規行為的嚴懲與嚴厲處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