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8 01:20:5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羅慧
每經記者 羅慧
曾讓整個華爾街為之傾倒的擔保債務憑證(CDO),也被視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就在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就快要走出金融危機陰影之際,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又開始蠢蠢欲動,欲讓CDO卷土重來。不過,這一次,投資者對這一金融產品的態度卻是敬而遠之。
出售“合成CDO”計劃流產
據《金融時報》報道,華爾街的兩大巨頭——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此前嘗試重啟出售 “合成CDO”的計劃。根據這項產品的設計規則,銀行必須為所有級別的CDO找到買家,方能啟動這項計劃。但因找不到投資者愿意購買交易中所有的不同部分,這一計劃已經宣告失敗。
起初兩家銀行希望通過重啟出售“合成CDO”計劃以滿足那些追求更高收益率投資者的需求,不過,很顯然,因金融危機而臭名昭著的CDO,已經很難再勾起一些投資者的興趣。
此前,曾有報道稱,摩根大通與摩根士丹利的銀行家們正在設計一種新的合成CDO,據知情人士介紹,與其前身一樣,這也是一種在資本結構方面全覆蓋的金融產品,主要由信用違約互換(CDS)構成,該產品同樣根據風險和回報劃分了不同等級,即風險較低的“高級分層(seniortranche)”,風險較高的“中間層(mezzanine)”,以及風險最高的“權益層(equity)”。
從目前的情況看,高級分層的產品很難找到買家。此外,自CDO誕生以來,對于“高級分層”的定價就是個難題。
“單一分層”仍有銷路
CDO是債務債券抵押產品,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進行重新包裝,再以產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場。公開資料顯示,最早的CDO是由大型投資銀行德瑞賽公司(DrexelBurnhamLambert)在1987年發行的。在此后的十幾年時間里,CDO發展迅猛,頗受理財經理、基金經理、保險公司、投資銀行以及退休基金的青睞。而統計學家李大衛(DavidX. Li)設計的高斯聯結模型(Gaussiancopulamodels)為CDO提供了快速定價方式,使得這一產品能夠在市場上廣泛流通。
在金融危機以前,CDO的規模不斷壯大。美國政府調查金融危機委員會得到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信貸泡沫處于巔峰水平時,美國銀行共出售了價值610億美元的合成CDO。
時至今日,前述兩大銀行在銷售合成CDO時遇到的難題,似乎也在告訴世人,現在的華爾街已今非昔比:過去很多傳統的高級分層買家現已消失,例如美國最大的保險集團AIG。
盡管合成CDO未能東山再起,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表示,一些銀行已經與投資者完成了 “單一分層”CDO的交易,在這種類型的交易里,銀行一般會向對沖基金出售投資組合衍生品中的權益層或中間層,對沖基金同意承擔一部分損失,使得銀行可以節省一部分投資組合的監管要求資本金。
與危機前的CDO相比,目前的“單一分層”僅僅是把投資組合產品中的一部分賣給投資者,包括企業貸款或商業信貸相關的產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