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6-19 11:26:56
電商染指金融,到底是在新戰場逐利,還是在老地盤發力?對金融機構來說,這究竟是顛覆性的挑戰,還是合作的機遇?
新華網上海6月19日電(記者 葉健 王原)近日,支付寶推出“余額寶”引起關注。至此阿里系的金融布局,已經涵蓋上游商家和下游消費者,一條完整的金融鏈浮出水面。而京東商城、蘇寧等電商同行也把金融服務作為主攻方向。電商染指金融,到底是在新戰場逐利,還是在老地盤發力?對金融機構來說,這究竟是顛覆性的挑戰,還是合作的機遇?
“余額寶”打通金融“任督二脈”
近日,支付寶與天弘基金推出“余額寶”,支付寶用戶向“余額寶”充值,等于線上購買貨幣基金。余額寶里的錢還能隨時用于購物、支付寶轉賬、繳費等。
借助“余額寶”,支付寶不僅使沉淀資金獲得收益,巨大的備付金壓力也得到緩解。此外,天弘基金也借助支付寶迅速做大規模。
隨著“余額寶”的推出,阿里囊括的商戶和消費者的金融鏈被打通。對電商來說,金融鏈是新的“任督二脈”。
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與銀行合作,商戶可以憑交易信用記錄向銀行申請貸款。在與銀行分手后,阿里自己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為商戶提供貸款。由此,阿里和商戶都獲得了良好的成長。
隨著其他電商的崛起,消費者成為阿里新的爭奪對象。對于余額不足的消費者,支付寶4月推出“信用支付”,消費者可以用支付寶透支購物。對于余額充足的消費者,支付寶推出“余額寶”,讓余額“生錢”。雙管齊下,既刺激了消費,也增加了客戶黏性。
阿里在做的,也是其他電商想做的。2012年11月份,京東啟動供應鏈金融服務。2012年12月,蘇寧成立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這都是打通金融鏈上游商戶之舉,但他們比阿里晚了3年多。在打通金融鏈下游的消費者方面,阿里又走在了行業前頭。
增量革命: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邏輯
在本輪互聯網金融浪潮中,電商成為絕對的弄潮兒。面對規模龐大、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他們為何如此爭先恐后呢?背后原因是,他們在做銀行不做的事。
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研究認為,一般而言,大銀行更傾向給大企業放貸,中小銀行更傾向為中小企業放貸。所以他曾撰文表示,在發展中國家,想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就需要大力發展小而簡單的金融機構。
所以,這正是電商發展金融的契機。馬云曾表示,“銀行有自己的難處,它們的模式很難讓它們真正地去服務好網商、服務好中小企業,所以阿里準備在這里全面挺進”。
阿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4月,阿里信貸業務3年累計為22.7萬家店鋪提供了貸款服務,貸款累計700億元人民幣,戶均貸款6.1萬元;小微企業全年實際占用資金時長為123天。
由此可見,電商的互聯網金融的重心是服務草根,涉足的領域是銀行所難以進入的。所以,與其說互聯網金融在挑戰銀行,不如說它開啟金融的“增量革命”。
“余額寶”同樣在做增量文章。上海證券研究員代博表示,“余額寶針對的是理財市場的增量部分。支付寶其實并沒有吸引到新的資金,但余額寶將沉淀資金變成理財資金。這塊就是增量,是基金公司未曾涉足的市場。”
電商會成為新的金融巨頭嗎?
面對日趨成型的互聯網金融,盡管尚未對傳統金融業形成實質沖擊,但是金融巨頭們已經感受到了寒意。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上任伊始就表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會徹底顛覆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和生存模式,這需要我們做出變革”。
那么,電商會成為新的金融巨頭嗎?短期來看還比較困難,因為電商存在許多天然短板。
首先是渠道問題,線上方便不能掩蓋線下不便。以支付寶為例:艾瑞數據顯示,目前支付寶在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份額接近50%。可如果放眼整體第三方支付市場,支付寶的比重才18%多。支付寶基本未染指線下交易,但線下第三方支付目前才是市場主體,占比超過三分之二。所以,支付寶只是在網上牛,線下還是銀行牛。
其次是服務對象有限。阿里金融主要是為阿里系商戶服務,金融生態比較封閉,服務面難以擴大。同樣,蘇寧和京東的金融鏈也只能延伸到自家供應商。所以,電商做金融的初衷,不是與金融機構搶食,純粹是為自己發展服務。
第三是政策門檻。目前阿里金融的放貸資金都是自有資金,支付寶的沉淀資金盡管以百億元計,但是他們并不能動用,否則便涉嫌非法集資。阿里系就算再大,其自有資金也難以和銀行媲美。京東正是看到了這點,它打通金融鏈的方式,是聯手中國銀行向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
所以從短期看,說互聯網金融沖擊傳統金融難免言過其實。很多人都記得馬云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但是卻忘了支付寶的表態——“支付寶永遠不會成為一家銀行”“金融不等于銀行”。
但從長期看,互聯網金融未免不是金融創新的上佳方向。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這也不失為一次調整自己、展開合作的好機會。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6/19/c_116201199.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