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商學院

每經網首頁 > 商學院 > 正文

股民為何有“IPO焦慮”

人民日報 2013-06-24 16:47:16

投資者對IPO如此敏感,當前股票二級市場的弱勢是直接因素。從更深一層看,目前市場的心態,其實是前一輪IPO大飛躍留下的“后遺癥”。

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市場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顧二級市場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是更重要的問題。把握好這些原則,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錯,投資者對IPO的恐懼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新一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近期公開征求意見,使得IPO(即首次公開發行)再度成為市場熱點。從市場反應看,對IPO重啟的擔心和焦慮,在各種聲音中顯得最為突出。改革方案推出后二級市場的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情緒。

新股發行會影響到市場供求關系。其暫停和重啟、節奏和方式等等,與IPO相關的一舉一動,歷來都被投資者高度關注。然而,從這次的情況看,市場反應尤為強烈,去年底以來,IPO相關問題不斷激起波瀾,個中原因值得思考。

投資者對IPO如此敏感,當前股票二級市場的弱勢是直接因素。去年底IPO事實上暫停后,股市也曾走出一波較為強勁的反彈。然而,好景不長,2月以來市場重回弱勢格局。反觀此前兩次的IPO重啟,無論是2006年6月還是2009年6月,股市都已見底反彈半年左右,正處于強勢中。市場下跌,信心低迷,對IPO這類擴大供給的舉動,自然會看得悲觀一些。

然而,如果從更深一層看,目前市場的心態,其實是前一輪IPO大飛躍留下的“后遺癥”。數據顯示,2010年A股市場的IPO融資額近5000億元,2011年仍達到近3000億元,在A股歷史上均屬“天量”。不僅是數量大,上一輪新股發行中出現的利益失衡更關鍵。由于新股發行定價環節的放開,“三高”發行一度成為常態,一上市即深度破發者比比皆是。IPO是發行方的“節日”,卻成為投資者的噩夢。高價發行還為大股東和高管的從容減持留下了空間,高位套現的案例這幾年數不勝數。短期內如此巨量的利益轉移,傷了市場的元氣,也在投資者心中留下陰影。

細讀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針對這些問題,已有不少制度安排。在強化對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的約束方面,控股股東及高管所持股票在鎖定期滿后兩年內減持的,其減持價格不能低于發行價;發行人應當在IPO時披露持股5%以上股東的持股意向及減持意向等。此外,強化定價過程的信息披露要求,發行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的應發布投資風險特別公告,也是意在抑制高價發行。然而,這些舉措的效果會怎樣,現在難以確定,還不足以打消市場的疑慮。

解決問題的途徑惟有繼續深化改革。目前,市場上關于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觀點各式各樣,有的甚至完全相左。比如,有人建議取消審核,完全由市場自由選擇,像成熟市場那樣“大進大出”;有人則建議,大幅提高IPO的門檻,以限制融資規模。在大的方向上,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應堅持市場化,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脫離市場實際的做法,確實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市場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顧二級市場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是更重要的問題。把握好這些原則,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錯,IPO市場才能更穩健地發展,投資者對IPO的恐懼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原文鏈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24/c_124901876.htm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市場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顧二級市場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是更重要的問題。把握好這些原則,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錯,投資者對IPO的恐懼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新一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近期公開征求意見,使得IPO(即首次公開發行)再度成為市場熱點。從市場反應看,對IPO重啟的擔心和焦慮,在各種聲音中顯得最為突出。改革方案推出后二級市場的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情緒。 新股發行會影響到市場供求關系。其暫停和重啟、節奏和方式等等,與IPO相關的一舉一動,歷來都被投資者高度關注。然而,從這次的情況看,市場反應尤為強烈,去年底以來,IPO相關問題不斷激起波瀾,個中原因值得思考。 投資者對IPO如此敏感,當前股票二級市場的弱勢是直接因素。去年底IPO事實上暫停后,股市也曾走出一波較為強勁的反彈。然而,好景不長,2月以來市場重回弱勢格局。反觀此前兩次的IPO重啟,無論是2006年6月還是2009年6月,股市都已見底反彈半年左右,正處于強勢中。市場下跌,信心低迷,對IPO這類擴大供給的舉動,自然會看得悲觀一些。 然而,如果從更深一層看,目前市場的心態,其實是前一輪IPO大飛躍留下的“后遺癥”。數據顯示,2010年A股市場的IPO融資額近5000億元,2011年仍達到近3000億元,在A股歷史上均屬“天量”。不僅是數量大,上一輪新股發行中出現的利益失衡更關鍵。由于新股發行定價環節的放開,“三高”發行一度成為常態,一上市即深度破發者比比皆是。IPO是發行方的“節日”,卻成為投資者的噩夢。高價發行還為大股東和高管的從容減持留下了空間,高位套現的案例這幾年數不勝數。短期內如此巨量的利益轉移,傷了市場的元氣,也在投資者心中留下陰影。 細讀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針對這些問題,已有不少制度安排。在強化對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的約束方面,控股股東及高管所持股票在鎖定期滿后兩年內減持的,其減持價格不能低于發行價;發行人應當在IPO時披露持股5%以上股東的持股意向及減持意向等。此外,強化定價過程的信息披露要求,發行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的應發布投資風險特別公告,也是意在抑制高價發行。然而,這些舉措的效果會怎樣,現在難以確定,還不足以打消市場的疑慮。 解決問題的途徑惟有繼續深化改革。目前,市場上關于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觀點各式各樣,有的甚至完全相左。比如,有人建議取消審核,完全由市場自由選擇,像成熟市場那樣“大進大出”;有人則建議,大幅提高IPO的門檻,以限制融資規模。在大的方向上,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應堅持市場化,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脫離市場實際的做法,確實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市場各方的利益,如何兼顧二級市場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是更重要的問題。把握好這些原則,改革的步子就不容易走偏、出錯,IPO市場才能更穩健地發展,投資者對IPO的恐懼和抗拒也才能慢慢消融。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24/c_124901876.htm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