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7 00:36:18
大華、花旗、東亞、恒生、星展、匯豐6家外資行已經獲得證監會批準在華開展基金銷售業務,成為首批獲得基金代銷資格的外資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自上海
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的外資行代銷基金一事終于成行。
昨日(6月26日),大華、花旗、東亞、恒生、星展、匯豐6家外資行已經獲得證監會批準在華開展基金銷售業務,成為首批獲得基金代銷資格的外資行。
外資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資銀行由于網點數量優勢和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一直是國內市場最重要的基金銷售渠道之一。外資行特色是高端理財,以及環球財富管理專長和經驗,加入基金代銷市場后將和中資行展開差異化競爭,有助推動銀行產品創新,豐富客戶的選擇,價格也會變得更優惠。一家與外資行簽訂合作協議的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外資行能投資的領域和基金公司不一樣,其想法與資源可通過基金平臺來實現,雙方能形成資源互補。
首批6家獲批/
上海證監局官網顯示,上述6家首批拿到基金代銷業務資格的銀行于今年6月21日接收第二次反饋材料,走完了受理和審查程序。
其中匯豐和星展于今年4月前后遞交材料,2個多月就拿到基金代銷資格;東亞和恒生于3月上旬遞交材料,前后耗時3個半月;大華和花旗2月初遞交,走流程花了4個半月。
值得注意的是,渣打銀行 (中國)有限公司去年12月31日就成為首家提交申請材料的外資行,比同一梯隊的匯豐銀行早了4個月,但該行在今年3月以后審查一度停滯不前,目前仍處于接收第一次反饋材料階段,與今年4月遞交材料的南商中國處于同一進度。
另外,華僑銀行已于今年4月23日遞交材料,目前已申請延長30個工作日,上海證監局尚未核準受理其代銷申請。
按照上海證券局公布的申請流程,外資行代銷基金資格的審查期限是自受理日起20個工作日,但這不包括落實反饋意見、現場檢查、專家評審會等時間。從首批獲批的外資行的申請審批過程看,匯豐和星展在現場檢查通過后2個月就拿到牌照,其他銀行在2個半月到3個月不等。
2011年6月21日,證監會發布修改后的 《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指引,自2011年10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在華外資銀行可以申請成為基金銷售機構,和國內銀行“享受同等權利”,但并未公布具體實施細則。直到2012年12月14日,上海證監局網站開通在線申請通道,開始正式受理外資代銷基金申請。
除上述9家銀行外,其他外資行也對代銷基金表現了濃厚的興趣。法興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投資及個貸產品策略部總經理吳蔚表示,法興中國不久也會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材料,申請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內部系統升級、人員培訓、制度配套等。
7月上旬啟動銷售/
根據恒生中國的時間表,該行預計將于7月上旬啟動基金銷售業務,分階段在其分支網點為本地居民提供服務。目前,該行已完成軟硬件準備,包括建立基金代銷系統平臺、制定基金代銷業務管理制度等。
為了配合本地基金代銷,匯豐中國在官網推出了基金信息服務平臺“基金搜尋易”,供投資者即時查詢匯豐中國在售的各本地基金的凈值、歷史表現、投資組合等信息。
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匯豐中國選擇了匯豐環球品牌下的匯豐晉信基金公司,該公司股東是匯豐環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及山西信托。首批銷售的本地基金將涵蓋股票型、平衡型和債券型等多種類型基金。
匯豐中國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總監李峰表示,匯豐中國計劃在今年下半年與更多基金公司開展合作,推出更多類型的本地基金產品。
花旗中國將與景順長城和泰達宏利基金公司率先展開合作,并與另外7家基金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并正在商定最后細節,分別是華夏、中銀、博時、富國、大成、海富通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
據悉,此前外資零售銀行的理財產品以結構性產品、代客境外理財計劃、本外幣投資等產品為主,各大投行參與產品設計和風險對沖方面的合作,代銷本地基金獲批后,豐富了外資行客戶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
花旗中國表示,獲得該項許可之后,花旗中國能夠銷售投資于本地市場的基金,為花旗的零售以及企業與機構客戶提供投資A股市場和其他資本工具的渠道。
國內基金銷售市場空間巨大且發展迅速,令外資行垂涎不已。據悉,早在2007年,東亞中國就開始研究基金銷售業務的可行性,自2008年開始正式籌備基金銷售業務。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底,國內已開展業務的81家基金公司管理資產合計3.98萬億元,較2012年末的3.6萬億元增長逾10%,其中公募基金規模逾3萬億元,公募基金1317只。
2012年,國內新基金發行數量多達261只,合計首發規模高達人民幣6450億元,遠超2011年的2555億元,創下單年歷史新高。
差異化競爭/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樂嘉慶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外資行代銷基金獲批是遲早的事,關鍵是其如何以有限的網點和中資行競爭,在基金銷售渠道占據一席之地,以提升對基金公司的議價能力。
長期以來,“渠道為王”的中資行一直是主要的基金銷售渠道。展恒理財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渠道銷售基金占比達六成以上,基金直銷渠道占比約三成,其次是券商渠道,獨立第三方基金銷售份額不到2%。
樂嘉慶指出,外資行營業網點有限,短期內不足以和中資行相抗衡,如果基金銷售規模上不去,和基金公司議價能力勢必弱于中資行。
據了解,銀行代銷基金的收入主要來自基金申購費和管理費,基金銷售金額的1.2%至1.5%不等的申購費歸銀行所有,1.5%的管理費由銀行和基金公司分成,中資行通常以“客戶維護費”的名義拿1%,最高能拿到七成。此外,基金公司還視基金銷售業績給銀行首發基金激勵、尾隨傭金、持續營銷等費用。
對此,匯豐相關人士表示,中資銀行在網點數量上更具優勢,在該業務上已積累豐富經驗,一直以來是國內最重要的基金銷售渠道。相比而言,外資銀行擁有豐富的環球財富管理專長和經驗。
匯豐有關人士指出,匯豐一直提倡在資產配置的基礎上進行長期投資,幫助客戶樹立良好的投資習慣。對于基金的管理和銷售,匯豐在海外市場一直走在市場的前端。相信這些國際化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都可以在國內市場得以沿用和發揮,穩步發展匯豐的本地基金銷售業務。
“同時,我們一對一的客戶經理服務模式,可以深入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和投資經驗,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一站式財富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優質的客戶服務。”
一家與外資行簽訂合作協議的基金公司市場拓展部副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該公司很看重外資行的高凈值客戶資源,可以通過外資行發展3000萬以上的專戶理財,配合外資行為這類客戶提供專屬定制服務。
“外資行能投資的領域和基金公司不一樣,雙方能形成資源互補,外資行的想法可以通過基金的平臺來實現。比如利用基金公司的QDII額度,投資海外的基金、點心債、非上市公司債務、衍生工具,雙方合作的空間很大,基金公司也能學到外資行先進的財富管理經驗。”上述人士表示。
東亞中國常務副行長林志民則認為,外資行有望為市場帶來新的客戶群體,尤其是外資行不同的經營理念,會幫助中國基金銷售市場更加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