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7-02 09:02:34
逾萬億元信貸遁入同業資產
同業業務仍然是未來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將更加注重保持適度的杠桿和加強流動性管理
編者按:“錢荒”如同一場大退潮,將裸泳者留在了岸邊。可悲的是,這次多數銀行都沒能逃脫窘態。“黑色星期四”留給我們的不應僅是心有余悸,更應心存畏懼。利率市場化剛剛開啟,雙軌制尚存,商業銀行應當學會如何在大潮中有效管理資金,保持較好的流動性。同時也不應因噎廢食,同業業務仍然大有可為,但需要作出調整。危機過后,我們需要知道,下次退潮的時候,沒有“央媽”的庇護,商業銀行能否全身而退?
假如在一高一低兩個水池之間架設一道水渠,那么結果一定是水從高位流向低位。這個比喻從一方面解釋了為何在貨幣供應量超百萬億元的環境下,銀行間市場會鬧起所謂的“錢荒”。一邊是以3%利率便可拿到資金的銀行間市場,另一邊銀行體系外資金成本早已高達10%以上。金融機構再次展現了“創新”的天性,演繹了銀行間市場的暗度陳倉。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年報報表統計發現,截至去年年末,僅在16家上市銀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應收賬款類投資”項下,就約有1.37萬億元資產對應于理財產品、信托受益權及各類資管計劃。利用同業拆借的低成本資金購入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銀行既繞開了信貸政策監管,又獲得了高額回報。在利率雙軌制下,這種另類創新突飛猛進。然而“錢荒”的爆發,給銀行敲響了警鐘。但是,多位銀行人士也表示,同業業務仍然是未來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將更加注重保持適度的杠桿和加強流動性管理。
資金暗渠
逐漸浮出水面
6月20日,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飆升578個基點至13.44%,甚至有傳聞最高時曾達到30%。銀行同業資金交易處在一個有價無市的局面,那個“黑色星期四”至今還讓商業銀行交易員們心有余悸。
事實上,資金緊張的局面從5月份便已開始顯現,國債、各類信用債券利率均大幅上升。6月20日這天的表現不過是能量聚集的一次爆發。對于錢荒的原因,市場普遍認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給出了五大原因:貸款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外匯市場變化、補繳法定準備金。
不過,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除去外部的、季節性的原因,銀行自身的流動性管理也出現失誤。商業銀行根據以往經驗,認為央行會在6月份資金吃緊的時候給予流動性支持,然而這一次卻失算了。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央行近期的貨幣政策更多的是以我為主,維持穩健的政策,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都沒有大量投放流動性,公開市場操作也沒有明顯變化。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保持穩健的貨幣投放有利于經濟健康平穩復蘇,央行不愿意政策被商業銀行“綁架”。
市場上一種普遍的看法是,商業銀行的過度擴張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在此情況下不施予援手也可看做是一種懲戒。在日前召開的陸家嘴(600663)金融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也首次回應了“錢荒”,認為市場基本上正確理解了央行對流動性的把握,“此次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其積極意義在于提示銀行,需要對自己的資產業務作出調整。”
周小川談到的資產業務調整,分析人士認為與近期熱議的銀行利用同業業務拆短貸長、變相放貸有關。利率雙軌制下的資金暗渠在監管和市場的持續關注下,逐漸浮出水面。
1.37萬億元同業資產
涉嫌變相放貸
商業銀行通過理財資金給企業融資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具體做法是:待融資企業A與信托公司合作設立一個單一信托計劃,通過“過橋”企業B投資該信托計劃從而給企業A融資,然后企業B再將該信托受益權轉讓給銀行理財計劃,但企業B不需要在信托公司進行受益權轉讓登記。從本質上看,該模式是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企業A的融資需求,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有多個變種。
但隨著監管部門對銀信合作的收緊,尤其是今年年初銀監會頒布的“8號文”,對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規定了具體的比例限制,銀行開始探索引入自營資金規避監管。
某銀行資金交易員給記者描述了信貸化身為同業資產的暗渠。操作模式與前述做法類似,只不過引入了過橋銀行B,由銀行B使用理財產品資金受讓信托受益權。然后銀行A以自營資金受讓過橋銀行B手中的信托受益權。過橋銀行B的出現是為了將信托受益權轉化為同業資產,因此銀行A受讓信托受益權之后也以同業資產入賬,大幅降低信托受益權的風險資產權重,較少資本消耗。
從本質上看,在這種模式下,銀行A以自營資金給待融資企業融出一筆資金,但并未記為“貸款”,而是以同業資產入賬,主要計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等科目之下。
本報記者根據年報報表統計,截至去年年末,僅在16家上市銀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應收賬款類投資”項下,就有約1.37萬億元資產對應于理財產品、信托受益權及各類資管計劃。而在2011年年末,這一數字為1200億元,僅一年時間就增長了約10倍。
其中,上述資產最多的為興業銀行(601166),達到5358億元;其次是光大銀行(601818),為2612億元。超過千億元規模的共有五家銀行,另外三家分別是:平安銀行(000001)1873億元、浦發銀行(600000)1510億元和民生銀行(600016)104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四大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并沒有涉及信托和各類資管計劃的同業資產。業內人士稱,中小銀行在同業業務上更加激進,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差異化競爭策略,而國有大行就略微保守一些。
而為數眾多的城商行,更是大筆購入他行理財產品,一方面由于大行的資金管理能力更強,中小銀行干脆將資金交給大行打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理財產品的高收益遠高于同業存款。
當然,1.37萬億元的規模還僅僅是涉嫌通過信托、資管計劃等渠道的變相信貸。業內人士指出,除此之外,銀行間的票據交易也是重要的輸出渠道。
銀行仍看好
同業業務前景
《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四十三條中沒有區分資金來源,但如果嚴格解釋則包括資本金、存款、同業拆借資金等都不行。而其實,多數銀行在具體操作中都會以自營資金受讓信托受益權或者購入其他行擔保的集合資金計劃,不過會在其中加入回購等銀行授信。
某股份制銀行在財務報表注釋中稱,“買入返售其他金融資產是指符合買入返售資產分類條件的以信托受益權或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受益權為標的的買入返售交易。”過去一年,正是買入返售等金融資產的大幅增長,使得位于中游的股份制銀行快速擴張,并且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一邊與小銀行進行合作獲取大量低價資金,另一邊購入高收益率的非標資產獲取利潤,這種做法有效的避開了信貸監管。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單純依靠利差獲利的時代正在終結,國有大行擁有規模上的先天優勢,中型銀行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樹立差異化競爭策略,在同業業務上做文章也不失為一個創新角度。
但是“錢荒”的爆發,使得市場對同業業務中的期限錯配產生了風險擔憂,有分析人士甚至將同業業務與資金空轉聯系起來。不過,銀行人士卻并不認可這樣的說法,“期限錯配、低借高貸原本就是金融業運作的根本原理,銀行不能沒有杠桿,關鍵是保持一個度,適度的杠桿化才能更有效的服務于實體經濟。”
在日前召開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稱,截至一季度末,理財資金賬面余額8.2萬億元,70%以上投入了實體經濟。為防止理財資金“脫實向虛”,銀監會已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提出了總量控制、投向管理和審慎風險兜底等一系列監管要求。
根據官方的數據,“資金空轉”的說法并不成立。但經歷了這次“錢荒”事件,商業銀行更加注重流動性管理,有助防患于未然。尚福林也坦言,“我們也看到一些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和業務結構方面存在缺陷,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需要銀行業加大風險管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力度。”
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在6月26日召開的機構投資者溝通會議上就透露,將在策略上加大調整力度,對低收益同業資產業務,到期的就退出來不再做。但同時也表示,興業銀行現有的資產負債結構符合整個金融體系、銀行體系發展的大方向。“商業銀行不可能走回頭路,只做存貸款業務,這是不現實的”,李仁杰認為,商業銀行的綜合經營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圍繞這個方向,今后興業銀行的業務結構、資產負債結構和收入結構將更加多元。
無獨有偶,在日前召開的民生銀行投資者溝通會議上,副行長趙品璋也不認為,同業業務會有大的波動。他表示,在央行提出去杠桿化后,民生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更多的發展同業杠桿率低的新型業務,另一方面則是發展資產管理業務。
2012年底部分上市銀行同業資產規模
銀行 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應收賬款類投資 總計
平安銀行 9696783 9033770 18730553
寧波銀行(002142)3913514 2086010 5999524
浦發銀行 506900 14592200 15099100
華夏銀行(600015)100000 100000
民生銀行 9677100 804000 10481100
招商銀行(600036)1360000 1360000
南京銀行(601009)692758 210000 902758
興業銀行 39471500 5591400 8519000 53581900
北京銀行(601169)4308 4308
交通銀行604300 604300
光大銀行 26120700 26120700
中信銀行(601998)3417900 4342600
合計 137326843
原文:http://bank.hexun.com/2013-07-02/155691070.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