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3-07-02 15:51:23
近年來專注研究土地問題的經濟學家華生表示,改革紅利的核心應是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發展需要土地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財稅制度改革等配套推進,這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抓手
土地財政一定要觸動
中國證券報:很多人擔憂地方政府過于依賴土地財政,城鎮化會不會加劇這一問題?如何平衡地方財政與土地合理規劃開發?
華生:現在城鎮化的問題不是農民沒有就業就進城,而是農民早就已在城里就業很多年了,但不讓農民安居和落戶。城鎮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我們正處于其中。要解決城鎮化的問題,戶籍、土地是核心,也是經濟領域改革的抓手。
目前,我國采取“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制度,越來越多的新增人口沒有地,未來如果允許土地抵押、出售,必將加快土地的分化和兼并,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謀出路,如不被接納,他們將會成為流民,造成社會動亂。如何解決這一嚴重的問題?只能靠城鎮化,讓這些人真正成為城市人,說到底還是“人的城鎮化”問題。
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涉及“人的城鎮化”的工作不做,現有的制度都在鼓勵大家賣土地賺錢。正因為各級地方政府都在依賴土地財政運行,使得地方政府在處理土地問題時不中立,利益分配不公正,因此土地財政一定要觸動。
在現有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開發商、投資投機購房者和城郊拆遷戶四類利益主體賺了錢。要解決土地問題,就要從梳理獲利方開始。既然土地升值的部分是外來人口集聚帶來的,就應該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的設計,把這四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出來,讓利益回到外來人口身上。
中國證券報:土地改革如果順利開展,是否會帶來農業現代化的良好基礎?未來能否推廣農場經營模式?
華生:除了“人的城鎮化”外,土地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命題是實現農村的現代化?,F在很多人提出,中國農村應該搞家庭農場,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觀點沒有看到中國的現實:絕大部分地方搞不了家庭或專業農場,多數農村的出路是搞專業農戶。
歐美國家地廣人稀,一個家庭的農場面積動輒上千畝,這在我國是很難想像的,即使八成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要求城鎮化率達到90%,實際很難),我國農村的戶均耕地面積也僅有30畝左右。如果要達到歐美國家那樣千畝土地的農場經營,那么中國的農民將只能剩下幾百萬人,這是完全不現實的。因此中國只能像日韓等國一樣推廣專業農戶模式,土地比目前更加集中一些,以戶為單位精耕細作。
我國進入城鎮化的歷史階段,應抓住時機,不能錯失。目前國土部正在進行調研和規劃,這些工作應基于市場導向,出臺差別化的土地政策,為國家的城鎮化目標服務。
◆土地改革的核心是要為人的城鎮化服務。土地改革最重要的是在制度設計上把地方政府申請用地指標和安置人口的指標相掛鉤。
◆在現行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開發商、投資投機購房者和城郊拆遷戶四類利益主體賺了錢。應該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的設計,把這四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出來,反哺到外來人口身上。
◆土地改革并不意味著未來農業發展要走農場模式,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只能以專業農戶為發展方向。
原文鏈接 :http://opinion.jrj.com.cn/2013/07/02003815469985.s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