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7-04 11:22:20
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走出“高風險、高成本”的困境,如何完善風險分攤機制,仍是擺在農業險公司面前的難題。
農業險三戰場短兵相接 “4+2”格局已打破
業務經營區域的開拓、市場需求產品的創新、人性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構成險企農業險業務競拼的三大戰場
編者按:盡管近年來“三農”問題多次走進“中央一號文件”,但農業險多年來在保險業中一直處在跑龍套的地位。今年以來,一系列直接針對農業險政策的落地,監管層對農業險創新產品的報備等工作一路綠燈,這讓專業農業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看到了蛋糕做大的機會。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走出“高風險、高成本”的困境,如何完善風險分攤機制,仍是擺在農業險公司面前的難題。
本報記者 冷翠華
今年以來,企業對農業險的重視程度明顯升溫。業內人士介紹,從目前的跡象來看,保險機構在農業險領域的圈地熱潮已現端倪,并在經營范圍拓展、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上展開短兵相接式的較量,而“4+2”農業險企業傳統格局很可能將被改寫。
拼區域 險企開疆拓土
“今年上半年,本公司向保監會申請部分省份的農業險經營資格,得到了保監會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批復了貴州、云南、北京、湖北4家分公司在當地經營農業險的資質,加上去年批復的寧夏分公司,目前在5個省(區、市)開展農業險業務。”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表示,該公司將積極爭取擴大農業險的經營資格范圍。
太平洋產險的農業險經營區域更廣。“截至目前,本公司共在全國18個省(區、市)以不同形式參與農業險業務,其中,在新疆、北京、山東等11個省(區、市)獨立開辦農業險業務,下一步將繼續擴大農業險經營范圍。”太保產險相關負責人對本報稱。
安華保險也明確表達了希望拓展經營區域的愿望。其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目前我公司在吉林、遼寧、內蒙古等6個省(區、市)設置機構。我們希望能夠盡快擴大農業險經營范圍。”
由于對農業險的重視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牽頭承擔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的17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畜產品保險發展任務,人保財險的農業險經營范圍最廣。目前,該公司已在北京等31個省(區、市)獲準經營農業險業務。
“為有效推進農業保險發展,公司注重加強組織領導,專門成立由公司總裁擔任主任的‘三農’保險發展委員會,投入10億元資金設立了‘三農’保險專項發展基金。”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外,公司強化基層服務,大力構建廣覆蓋、高效率、優服務的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解決保險服務農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人保財險已在全國農村地區各鄉鎮建立營銷服務部5792個,保險服務站2.05萬個,覆蓋全國近82%的鄉鎮,建立村級保險服務點超過25萬個,覆蓋全國50%以上的行政村,從事農業險基層服務的人員超過30萬人。
而從保監會審批信息來看,眾保險公司對拓寬農業險經營區域的意愿頗為強烈。公開信息顯示,盡管平安目前僅在5個省市獲準開展農業險業務,但其已經向保監會遞交的業務申請涉及到16個省市,業務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同時,從4月1日到7月2日的3個月內,保險公司申請開展農業險業務的地域范圍包括廣西、重慶、湖南、江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十多個省市。
拼產品 指數保險成亮點
除了對經營區域的開拓需求,更直接、更激烈的競爭是在產品創新上。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數家險企農業險負責人均表示,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農業險新產品是他們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
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推廣涉農新險種。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也表示,農村金融發展要大力推進農村保險發展,即認真貫徹《農業保險條例》,鞏固種養殖業保險,大力發展農房、農機具、漁業、設施農業保險,積極開展地方支柱農業和區域優勢品種保險試點,擴大重要“菜籃子”產品保險覆蓋面。創新發展價格指數、天氣指數、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新型險種。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的協作配合,將投保情況作為授信要素。
在政策的推動下,保險公司加大了產品創新探索力度,諸多公司結合前期經驗和自身優勢,明確了未來產品設計的重點。“我們公司今年3月份成立了農業保險部,同時制定了未來五年的農業險發展規劃。”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為進軍農業險領域,該公司開展了種植、養殖、林業和涉農業險的多險種經營,并積極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產品,豐富險種市場,提升產品種類的覆蓋范圍。
在其五年規劃中,平安產險確定了農業險的發展重點,即開發包括產量指數、價格指數在內的創新險種。“這些創新險種既要符合國家未來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規劃和需要,又能為農民提供更高、更廣和更為直觀與簡單的保障模式,減少道德風險,對農民、農業發展和保險公司都是有益的。”該負責人表示。
“公司將密切關注農村實際需求,準確把握農業產業變化趨勢,提高產品創新意識,全面加強農業險產品創新機制體制建設,加快產品創新步伐,探索開展產量保險、收入保險、指數保險等農業險產品創新。”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說。
指數保險產品開發或成為本輪創新潮中的一個亮點。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介紹,指數保險作為一種農業保險新型險種,常常不需要單個農戶的產量資料和現場查勘定損,消除了被保險人和保險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可以避免逆向選擇問題;最終賠付與實際的個體損失無關,只與實際指數大小有關,從而可以規避道德風險。“公司積極開展指數產品研究,目前已開展了江西蜜桔低溫凍害指數保險等指數產品試點。”該負責人稱。
無獨有偶,太保產險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進氣象指數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的探索。”
該人士還介紹,太保與世界銀行合作的水產養殖保險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中。此前,該公司先后推出了面向農業龍頭企業個性化保險需求的重大災害損失保險,如奶牛養殖重大災害保險;針對地方優勢特色農業品種的保險產品,如云南煙葉種植保險等。
5月24日,安華農業保險在北京推出全國第一款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推動農業指數保險向前邁進了實質性一步。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推出新型產品、應用新技術等方面下功夫。”
拼服務 營銷風控更接地氣
除了產品創新的較量,如何在服務上更接地氣、在經營上更貼市場、在風控上更精準,也是眾險企思考的重點。
“下一步,本公司將重點圍繞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農產品保險、主要畜產品保險、森林保險以及地方優勢特色農業品種、農房保險等農村民生工程,做好相關保險配套服務項目的產品研發工作。”太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士表示,該公司充分考慮農業保險的特殊性,調整并完善了農業險經營管理的組織架構,對農業險實行事業部管理模式,未來將堅持農業險專業化經營發展方向,不斷完善事業部管理模式。
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在保險服務上,該公司將依托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加大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切實發揮農網的窗口服務功能,不斷滿足三農發展中不斷產生的保險需求;不斷拓寬三農保險服務領域,探索依托手機短信、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為農戶提供氣象、災情、農情動態信息服務,延伸服務內容,提供增值服務。
在長期摸索中,人保財險已初步形成了多個基層操作模式。比如,“以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為支撐,以鄉村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隊伍為依托”的常德模式,推行承保理賠“兩到戶”;又如,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組織優勢的龍巖模式。在中央財政補貼的水稻、能繁母豬補貼外,地方財政對符合當地實際的涉農業險種進行補貼,實行農房統保,對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農業生產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進行補貼,涉農保險產品達17個。
高新技術手段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則是險企服務競拼的另一個制高點。
“出錢防災,總比出錢賠付好,這是安華投資高新技術的出發點。”安華農業保險公司董事長劉志強說,估算農業受災損失,一要量算受災面積,二要測算受損程度,但在遼闊的中國農村土地上開展這兩項工作并非易事。因此,為解決農業保險難以做到“精確承保”和“精確理賠”的問題,該公司研發了無人機。2011年,該公司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第一張也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一張特許飛行證。“目前,AH-1型和AH-3型兩種機型已經配發到全轄區,AH-19和AH-20等機型也已經進入公司正常業務序列。”該負責人稱。
據介紹,今年,安華農業保險公司準備創新發展可搭載熱成像設備的太陽能飛機,以保證對以火險為投保風險的標的物敏感熱源實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一旦發現火情立即報警。目前,與此相關的熱成像圖已在研發階段。
“農業保險近年開始逐步盈利,吸引不少保險公司進入相關領域。我認為,保險公司應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將錢賺在風險管控和公司治理上。”劉志強表示。
人保財險負責人稱,該公司將積極推進現代化科技手段在農業險承保理賠中的應用,推廣DNA生物鑒定技術、RFID電子標識等新型識別技術在養殖險標的管理中的應用,擴大GPS、無人機遙感航拍等先進技術的應用。
改版圖 龍頭企業后來居上
正如劉志強所言,政策利好推動、盈利的逐步實現、市場規模的擴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進入農業險領域。本已遍地開花的農業險將以更快的速度闊步向前,但市場競爭的加劇或將改寫現有“4+2”的行業格局,專業農業險公司和龍頭財產險公司之間的角逐將更加激烈,而其他財產險公司追趕的步伐加快,占據的市場份額或將繼續提升。在這場剛剛開始的農業險長跑中,領先與落后的交替或將持續上演。
業內人士介紹,農業險在我國東中西部全面開花,經營機構數量大增,已不再局限于以往“4+2”(4家專業農業險公司,以及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2家財險公司)的格局。目前已有20多家保險公司在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今年4月1日到7月2日,就有15家財產險公司向保監會提出的農險業務申請獲得批復。而隨著未來市場規模的擴大,更多的保險公司將涉足農業險。
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73.8億元,同比增長28.1%。201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240.6億元,同比增長38.4%,保費規模居世界第二。同時,瑞士再保險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農業保險深度依然很低,遠未達到其潛在規模,這意味著后續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預計在未來幾年,公司涉農保險業務將呈快速增長趨勢。”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說,經過幾十年在農村保險市場的深度耕耘,尤其是近兩年隨著農村保險基層服務網絡體系的全面建立,該公司的農網服務優勢和地緣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涉農多險種協作機制將逐步完善。
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2年,人保財險累計為5.46億戶次農民提供了1.57萬億元的農業風險保障,累計承保各類農作物19.6億畝,承保生豬及能繁母豬2.83億頭次,承保森林面積超過16億畝。
“1-5月,我們公司農業險實現保費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92.6%。最主要險種是中央財政提供保費補貼的種植業保險。”太平洋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而根據公開數據,太平洋產險2012年實現農業險保費收入4.73億元,約占該公司總保費收入的0.68%。而今年前5個月,太平洋產險的農業險保費收入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的76%。
從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來看,除“4+2”格局中的企業外,太平洋產險、平安產險、中國人壽財險、陽光財險等公司都加速了農業險布局,上述公司最近3個月獲準的農業險經營地批復分別為5項、4項、3項、4項,這意味著其可以開展農業險業務的地域范圍正在快速拓寬。而4家傳統農業險公司中,目前安華在北京、吉林等6省市經營農業險,安信農業險在上海、浙江和江蘇3省市開展業務,國元農業險僅在安徽省開展業務,陽光農業互助在黑龍江和廣東兩地開展業務。
從保監會審批情況看,這些企業也并沒有獲得新增經營地域范圍。因此,從后續發展的角度看,在財產險公司的追趕之下,專業農業險公司能否持續保持自己的專業優勢,并且將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業績,變數頗多。那些網點健全、保險業務全面的綜合性財產險公司或將后來居上。
“公司今年制定了未來五年的農業險發展規劃,包括對產量、價格指數在內的創新險種將是農業險的重點。”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3月《農業保險條例》實施以來,農業保險有了明確的制度保障,未來農業險增長潛力巨大。
種種跡象表明,在《農業保險條例》實施、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廣涉農新險種等政策利好推動下,新一輪農業險“圈地潮”正在掀起,眾多保險機構在區域拓展、產品創新等方面下“狠”功夫,力爭盡快在農業險領域占據有利位置。
業內人士建議,農業險要走出高風險、小農戶的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而保險公司要將政策利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也要在產品設計、服務模式上更接地氣。
原文鏈接:http://zqrb.ccstock.cn/html/2013-07/04/content_364617.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