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7-09 17:35:56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說,近年來,市場上天價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亂象頻現。同時,由于缺乏權威的行業專家與嚴格的認證標準,所以消費者維權難。
新華網北京7月9日電(記者李亞楠 袁汝婷)5萬元買了一餅仿冒的普洱老茶?近期,一場圍繞“天價名茶”真假的爭論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爭論方各執一詞,至今尚未定論。近些年,從專業茶友圈到普通消費者市場,頻頻曝出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等亂象,卻鮮見權威的鑒定與查處。那么,茶葉真假究竟誰說了算?市場亂象究竟誰來管?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5萬元的普洱茶是真是假?
今年6月中旬,茶葉資訊網站“1510tea”從廣州八八青茶葉有限公司花5萬元購買了一餅知名茶人陳國義簽名版的“88青餅”普洱老茶,重約323克,準備分拆后在2013年北京國際茶葉展上作為獎品贈送給茶友。
當天主持“開餅儀式”的是北京一家茶樓的經營者、資深茶友高劍飛。活動之后,他與多位業內人士品鑒認為該“88青餅”為仿品,并在微博上發布了這一消息,很快引來眾多茶友關注。
“88青餅”是云南勐海茶廠于1988年至1992年間生產的7542普洱青餅的統稱,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資價值。陳國義是“88青餅”的命名者和推廣者,也是廣州八八青茶葉有限公司的股東和發起人之一。
此后,1510tea在官方網站發表公開信,詳細講述購買“88青餅”的經過,并稱“來源和渠道皆系正規無誤”。1510tea總經理張陽卻告訴記者:“其實現在我們也沒法確定這片老茶的真假,還在等陳國義的回復。按理說,從命名者手里最不應該買到假茶,沒想到卻受到這么多質疑。”
售出方陳國義香港工作室相關人士則表示,“88青餅”是由陳國義先生命名,此次所售茶葉是廣州八八青茶葉有限公司正品,不可能為仿冒。茶葉究竟是真是假?張陽表示,如果可能的話,他們還將邀請相關專家,包括陳國義和高劍飛,對這款茶進行公開品鑒以確定真假。“事情至今,這片茶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但是我們希望搞清楚,茶葉鑒定到底有沒有規則,還是僅憑專家的幾張嘴。”
茶葉市場亂象知多少?
這場懸而未決的爭論讓一些普通消費者感到錯愕:如果專門做茶葉的網站都無法識別仿冒茶,這么多專家都搞不清一餅茶的真假,普通消費者又怎么能買到放心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說,近年來,市場上天價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亂象頻現。同時,由于缺乏權威的行業專家與嚴格的認證標準,所以消費者維權難,“往往花了冤枉錢,卻是‘打不起的官司告不起的狀’。”
以河南名茶信陽毛尖為例,當地茶葉交易市場所售信陽毛尖不少來自四川、湖北等地。一位不愿具名的茶商介紹,四川的茶葉要比信陽茶葉早熟一個多月,并且價格每斤比信陽毛尖低100多元,在本地茶上市前,很多人會趕到四川大量收購鮮葉,然后用信陽毛尖的工藝炒制售賣。除信陽毛尖之外,諸如龍井、猴魁等名茶也存在許多外來加工仿冒品。
這位茶商告訴記者,此類外地茶,大多數消費者很難甄別出來。“許多茶葉店會先讓消費者品茶后再選購茶葉,品茶時經銷商就能看出消費者究竟懂不懂。一旦不懂,就可以拿出價格相對便宜的外地茶以信陽毛尖的價格賣出。”
除山寨名優茶外,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現象也較為普遍。一些茶葉經銷商會到茶廠購買散裝茶,將低等級的茶葉進行豪華包裝,再以高等級茶的名義賣出。“普通消費者很少開裝驗茶,即使驗了也很難判斷是否質價相符。”
一些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以舊摻新在名優茶市場比較嚴重。例如,清明節期間上市的春茶口感醇香,產量又少,售價相對較高。每年新茶過季后,一些茶商會將剩下的茶葉放入冷庫存放,“等到來年用烹調油炒一下,就冒充新茶。或者等新茶上市后,混入新茶中一起出售。”
真假誰來判,亂象誰來管?
茶葉真假到底有沒有人說了算?茶葉品鑒論爭誰能“一錘定音”?茶葉價值幾何到底誰來認定?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茶葉行業并沒有可以對茶葉真假、價值進行權威判定的專家,也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中國的茶圈2005年才開始成形,因為圈子比較新,還沒有權威專家,鑒定無法達成共識也很正常。”高劍飛說,專業鑒定尚且如此,市場上魚目混珠、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的現象就更難查處了。
在王慶看來,茶葉市場亂象的根源在于中國茶產業“散小亂弱”的特點。“‘散’指中國有21個省900多個縣產茶,涉茶人口8000多萬;‘小’指茶企規模小,散戶多;‘亂’指行業標準亂、品牌亂、價格亂;‘弱’指全行業發展能力弱、贏利能力弱。”
王慶說,隨著茶葉采摘、加工等成本逐年上升,小茶企為了生存難免會采取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手段來獲取更大利潤;另一方面,混亂的行業標準讓消費者難以判斷茶葉是否質價相符,這又加重了經銷商的投機心理,使茶價更加撲朔迷離。
盡管許多消費者都寄望于成立權威的茶葉鑒定機構、構建統一的茶葉標準體系,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受制于中國茶葉種類繁多及其鮮明的地理特征,很難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
以鐵觀音為例,根據現行茶葉評定標準,雖有感官評級法,但并不能普遍適用,還要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山頭、不同風格的具體情況而論。“市場上很多級別和標準都是商家自定,‘自說自話’的標準并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和指導價值。”
王慶、高劍飛等人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提高茶產業的集中度,建立標準化的工業模式,打造有影響力的茶葉品牌,通過大企業來整合市場、規范標準、統一定價,讓消費者以品牌選茶。
“行業逐漸發育成熟,優勝劣汰是必然趨勢。最終,不規范的小作坊會被淘汰和兼并,自然會形成大品牌。”高劍飛認為,茶葉屬于非標準化的農產品(6.27,0.18,2.96%)市場,要想過渡到標準市場,要靠集中度,讓消費者憑品牌來判斷商品價值,“5年到10年,這個事就解決了。”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朱仲海說,大企業愛惜自己的品牌,在質價相符方面做得較好,提高行業集中度也便于監管,形成一套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制度,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不規范的經營行為。
原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09/c_116467670.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