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0 00:54:3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主打環保科技住宅的內地開發商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當代置業,01107)7月12日將登陸H股市場。這是在江蘇金輪和無錫五洲國際之后,今年以來第三家赴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開發商。
6月28日,北京老牌開發商當代置業啟動了上市推介,擬全球發行4億股,招股價介于1.49港元~2.36港元,以招股價中位數計,集資額大約為8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以“綠色節能環保住宅”為標簽的房企,截至今年3月底,合計土地儲備規模僅為223.5萬平方米,且都位于二、三線城市。招股書資料顯示,2012年度,當代置業合約銷售僅為28.31億元。
房地產業內人士嚴躍進表示,當代置業過于追求苛刻的產品技術標準,其產品在地域選擇、性價比、模式復制等方面存有軟肋。
正略鈞策管理顧問公司副總裁薛迥文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限購”的大背景下,消費者購買住宅,首先考慮的是地段、配套、學區、環境等因素,最后才是綠色環保住宅的“恒溫、恒濕”等概念。而在二、三線城市,此類住宅,市場接受度較低。
急需資金擴張
業內人士指出,當代置業此次赴港上市,是為了解決土地儲備短板及資金不足。
當代置業現有14個項目,分布在北京、長沙、南昌、九江、太原、仙桃等城市。其中北京的項目除了當代MOMA尚有將近40%的可售面積待售之外,其余均為尾盤銷售,去化率普遍在80%以上,可售面積總額僅6萬余平方米,面臨“斷炊”風險。
2007年之后,當代置業在北京土地市場“風光不再”,除了寫字樓項目“悅MOMA”之外,一直未拿地開建新項目。截至今年3月底,當代置業合計發展中的土地儲備規模僅為223.5萬平方米。
對此,嚴躍進認為,當代置業的拿地優勢正逐漸退化。
赴港上市融資或是當代置業解決土地儲備短板的有效途徑。對于此次IPO的目的,當代置業在招股書中稱,如果招股順利,全球發售的所得款凈額中,有90%或約6.4億港元將用于收購新土地及開發新項目,其中有3.86億港元將用于北京及南昌的地價支付或物業開發。而2.57億港元將用于支付發展成本。
市場份額不易提升
早在1995年前后,當代置業董事長張雷就開始參與房地產業務,彼時他成立了中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提供房地產咨詢業務及從事小型物業發展。2000年,他擔任北京當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當代置業以一個“綠色節能舒適住宅開發商”的形象面對投資者。
在招股說明書中,當代置業亦將“MOMA”作為主打品牌,但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當代置業南昌項目滿庭春MOMA被曝新房漏水,維修超過8次仍無濟于事。
在薛迥文看來,在二、三線城市,對于“綠色環保”住宅的接受度或較低。薛迥文分析,“綠色環保”住宅通常價格比較貴。包括一線城市,顧客的需求還沒有提升到這個檔次。
嚴躍進分析,“綠色節能環保住宅”概念固然吸引人,但對于規模僅在中小房企行列的當代置業而言,仍有多重門檻阻礙著公司產品及業務的推廣,從而牽制企業的發展。
他指出,作為中小房企,當代置業繞過了北京成熟市場,卻將這一時髦產品強加于市場接受能力較弱的二、三線城市,有本末倒置之嫌。按其現在的銷售額與土地儲備量看,未來市場份額并不容易提升,市場可接受能力仍需時間檢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