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7-12 09:00:18
當創新和效益捆綁在一起,券商厭舊情緒一覽無余。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券商目前普遍對當期收益看漲的創新業務重點投入,例如融資融券等融資類業務以及資管通道業務;對零售通道、研究、股票自營等傳統業務興趣索然,部分大型券商已停止對研究業務的投入。
兩融業務賺錢容易
數據顯示,海通證券(600837)今年上半年累計凈利潤為24.42億元,位居上市券商第一;同期中信證券(600030)累計凈利潤為18.03億元。除去新股首發放緩對中信收入的影響因素,很多業內人士將海通超越中信的原因歸結于創新和自營,尤以融資類業務為亮點。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表示,“融資融券開閘初始,海通證券就將此作為公司的重要業務推動,后期的約定式購回以及股票質押式回購等等亦然。”
數據顯示,海通證券2010年~2012年融資融券利息收入分別為3687萬元,2.72億元和4.37億元。加上傭金收入,保守估計海通證券前三年兩融收入超過10億元。此外,海通證券兩融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占比從2010年的0.3%增長至2011年的2.9%,去年則穩步提高至4.8%。
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表示,今年融資融券業務對中信證券的收入貢獻有望比2011年翻兩倍,2011年該公司兩融收入超過2.43億元。
兩融業務受券商歡迎的原因除了收入高,還包括投入少。據了解,除一線營銷人員之外,很多公司融資融券業務人員不到50人,一些大公司總部融資融券相關人員甚至少于30人。
“我們公司資金部人員不到20人,除了兩融業務,他們還需要開發其他融資類和創新類業務。去年公司融資融券收入超過4億元,即便和營業部分成之后,總部人均收入也相當可觀。”深圳某大型券商融資融券部人士說。
融資融券的利差收入模式讓券商體會到四兩撥千斤的威力。“融資融券在我們管理層看來基本屬于不費力氣就能收錢,因此熱情非常高。”北京某大型券商一營銷人員稱。
資管通道收入超管理費
除了兩融業務,去年規模井噴的資管通道業務也因賺錢快而備受追捧。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券商資管通道業務規模已超過3.5萬億元。
據記者了解,至少有3家券商相關業務規模超過2000億元,其中最高規模約5000億元。盡管通道業務費率已低至萬三,甚至萬二,但很多券商資管部門仍可以每年在此業務上斬獲數千萬元收入。
相當數量的券商相關業務收入高于資管產品管理費收入。“尤其對一些主動投資業務規模在20億元以下的中小券商而言,通道業務的吸引力很大。”華泰證券(601688)一位部門負責人稱。
“如果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平均費率按照萬五計算,收入也能達到5000萬元。即便費率低至萬三,收入也有3000萬元。”上海某上市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目前大集合小集合等產品管理費率多為1%,也就是說,50億元的產品規模管理費收入才能達到5000萬元。
事實上,不少券商目前管理費率低至0.5%甚至不收管理費,加之付給銀行渠道的尾隨傭金,券商管理費收入所剩不多。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券商資管通道業務規模今年或許仍將增長。“只是增長的空間已經不大,5萬億元是券商行業的上限,增量如果是1.5萬億元,還能為行業帶來7.5億元收入。”他說。
部分券商
停止賣方研究投入
券商對賺錢輕松的新業務熱情滿滿,但對部分傳統業務卻毫無熱情,甚至將一些業務打入冷宮。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由于長期入不敷出,一些券商將賣方研究轉為對內服務,部分大型券商則停止對賣方研究的投入。
北京一家去年基金分倉收入靠前的券商研究所,今年上半年收入約為1.2億元。“下半年公司的目標是虧損不超過4000萬元,并要求我們明年開始自負盈虧。”該公司研究所一銷售人員稱。
其實該券商對賣方研究大力投入僅兩年時間,今年上半年雖然基金分倉收入仍然過億,但研究排名直線下滑。“管理層對研究所的研究能力和品牌貢獻度失去信心,加之研究所又不掙錢,公司沒有耐心再投入下去。”上述人員稱。
賣方研究每年過億元的投入讓很多中小券商倍感吃力,研究所成為內部的一個雞肋。北京一家中型券商副總經理表示,本準備投入賣方研究凸顯公司品牌,但賣方研究不賺錢,分析師團隊也不好管理。“對內服務需要付費,本來研究就做得不好,經紀業務部門不如去買別的券商報告。”他說。
而不少券商的研究所已經轉型。包括華泰證券在內的一批券商已經將研究所的定位轉向內部;此外,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等大型券商從研究所內分出一部分人員,成立專門服務內部經紀客戶的投資顧問隊伍,以平衡內外業務需要。
暫停股票自營業務
傳統的股票自營業務被部分券商叫停。中信證券、安信證券等公司近年大幅縮小股票自營的投資占比,部分券商甚至暫停股票自營業務。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深圳某家大型券商去年已解散股票自營隊伍。該公司一位部門負責人私下透露:“自營業務近幾年大起大落,雖然有些年份能賺幾億元,但更多時候都在虧錢。”
自營帶給券商的教訓的確深刻。2008年東方證券自營虧損8億元,導致該公司首發募股無奈延遲;中信證券2011年自營虧損超過10億元;東北證券(000686)等風格激進的券商自營業績多年來如同坐過山車。整體而言,股票自營較為穩健的券商寥寥無幾。
與之相反,固定收益、金融衍生品類自營業務在風控得當的前提下,收入則相對穩定,由此受到不少證券公司的垂青。
中信證券一位內部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公司正逐步提高融資融券、權益衍生品和另類投資等低風險業務資產配置,以擺脫股票自營波幅過大所導致的業績大幅波動。
原文:http://stock.hexun.com/2013-07-12/156057600.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