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7-22 08:56:42
一代又一代個人投資者,攜帶幾萬、幾十萬或者上百萬資金,滿懷信心投入股市,他們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深圳一家券商研究所對該券商旗下數十萬個人投資者的歷史數據進行的研究表明,60%的個人投資者開戶之后,在3年內成“植物人”;90%的個人投資者在開戶后的5年內成“植物人”。
負責這項研究的人士稱,在A股市場上,99%的個人投資者都是散戶,因此得出的上述數據基本能說明A股市場成立以來散戶的生存狀態。
由于這家券商數十萬客戶遍布全國各地,因此,業內人士認為,這組數據或多或少能折射出整個A股市場散戶的生存狀態。
散戶如韭菜
在我國市場上,習慣將證券賬戶中資金量或持股市值較高個人投資者稱為大戶,而非散戶,因此散戶僅指中小資金量和持股市值的個人投資者。以往中小個人投資者資金量一般指50萬元以內。
中登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目前全部個人賬戶中,持股市值在50萬以上的個人賬戶占比達97.83%;100萬元以內的個人賬戶占比高達99.13%。
即便考慮到每個投資者均同時開設滬市和深市的證券賬戶,在極端情況下,99.13%的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也在200萬以下。
據上述研究所人士介紹,這項研究定義的“植物人”散戶標準主要有三點:一是資金加持股市值在一萬元以內。二是一年以上沒有交易。三是一年以上沒有從銀行賬戶向證券賬戶轉錢。一旦一個投資者攜資金進入股市交易,到同時滿足這三點,這個投資者就算成為“植物人”。
“基礎數據顯示,成為"植物人"的散戶要么被深度套牢,資金所剩無幾,干脆不管不問。要么傷心地永遠地離開了股市。”他說,但這并不是最悲哀的事情,最悲哀的事情是每隔幾年的一個小反彈、一個小牛市,就會有新一代散戶進入這個市場。
對于這一現象,不少業內人士感嘆,散戶就像韭菜,總也割不完。
中登公司的公開數據顯示,我國A股個人投資者年度新開戶數在2000年達到1300多萬戶。隨后逐年下降,2005年降至約85萬戶的冰點,2006年回升至308萬戶左右。而在2007年牛市中,個人投資者新開賬戶暴增至3700多萬戶,這比2002年~2006年這5年新增的賬戶數還多3倍。然而,次年A股開始進入熊市。
面對前赴后繼的散戶,中信建投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經紀業務負責人稱,九成的散戶在開戶后的5年內成為“植物人”并非不正常,但讓人費解的是我國的個人投資者為何如此熱衷于自己炒股票。
博弈中處劣勢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結果顯示,散戶之所以容易被割韭菜,主要原因在于不了解所投資的股票、頻繁交易、喜歡追漲殺跌。去年5月,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在離職新聞發布會上稱,散戶不適合買任何股票,除非他非常了解這家公司。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散戶不可能完全了解上市公司。”上述負責研究散戶生態的研究人員稱,投資股票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事情,而絕大多數散戶顯然不可能具有足夠的精力、能力和人脈勝任這項工作。
中信證券(600030)相關業務負責人則稱,這樣的統計結果表面上很讓人驚訝,但如果仔細觀察散戶的交易情況,就會明白當中的因果關系。散戶每年換手率普遍為6~8倍,個別的高達幾十倍,頻繁換股產生了大量的傭金,而且還形成了頻繁追漲殺跌的不良投資習慣。
深圳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教育中心一項研究也發現,非理性交易行為較為明顯的投資者主要為個人投資者;低價股、績差股、高市盈率股和ST股的持有者與交易者主要為中小個人投資者。而且個人投資整體呈現的投機傾向較強,頻繁交易現象嚴重。
這項研究還顯示,2007年至2011年,深市個人投資者交易金額占比較高,超過了八成。對此,深交所給出了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國股市投資者群體中小散戶多;二是個人投資者的資金周轉率遠高于機構。
散戶交易頻繁到怎樣的程度?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深市個人投資者資金周轉率為6.35倍,高于機構投資者4倍。其中,資金較少的投資者交易更加頻繁,資金周轉率約為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2倍。
成股市冤大頭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以散戶為絕對主力的個人投資者普遍存在一種現象,他們對券商的傭金收入貢獻最多,但獲得券商的服務卻最少。“散戶成了股市的冤大頭。”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經紀業務人士稱。
深交所公開的數據顯示,2007年~2011年,深市個人投資者交易金額占比仍較高,超過八成以上。平安證券相關業務人士稱,“個人投資者的傭金率明顯高于機構,因此對傭金率的貢獻明顯超過八成。成為撐起券商經紀業務的絕對主力。”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多家券商經紀業務人士表示,以前向個人投資者提供的服務確實非常少,但現在這種狀況有所改善,不過,主要的服務對象也只能覆蓋資金量超過一定規模的客戶。
據了解,券商向機構客戶或者極少數資金量較大的個人投資者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研究服務、投資顧問、VIP交易通道、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產品、高收益理財產品。而這些服務,絕大多數存在資金門檻,或者僅面對機構投資者。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董事長稱,作為一家企業,提供服務首先考慮的是成本收益。為散戶提供這些服務中的任何一項成本都比較高,而提供服務的新增收入比較小。另一方面,散戶議價能力較弱,因此很難向任何券商要求提供服務或者調整傭金費率。
上述中信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也稱,券商研究所自2000年開啟賣方業務模式起,就已經將服務對象定位為機構投資者。但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投資顧問業務,或可彌補散戶市場的空白,只不過優質的投資顧問服務不可能覆蓋所有個人投資者,至少會有50萬元或者100萬元的資金門檻。
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時報記者調查中還發現,券商向不少機構或大戶提供的研究、資訊等服務是免費的,而對傭金量貢獻較多的海量散戶要么不提供,要么需要付費。
“資金量較小的個人投資者購買價格昂貴的服務顯然不值得。這就加劇了中小散戶投資中的資訊劣勢。”上述中信證券人士稱,對于有意投資股市的散戶而言,未來通過機構化或者產品化,將資金放在一起或是方向之一,這既增加了傭金費率的議價能力,又可以享受到券商的眾多服務。
原文:http://stock.hexun.com/2013-07-22/156359017.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