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7-24 10:54:01
24日,中國開始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而同一產品的調查對象——歐盟,在此次初裁中“缺席”。
24日,中國開始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而同一產品的調查對象——歐盟,在此次初裁中“缺席”。
業內專家表示,此次初裁將一定程度上打壓美韓廠商,對已脆弱不堪的國內多晶硅企業來說,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但搶占市場空間仍需企業自強。不過在中歐談判進入關鍵期之際,歐盟沒有出現在初裁名單之中,此舉可借美韓以“敲山震虎”,增加談判籌碼。
美韓多晶硅被征反傾銷稅
商務部日前發出公告,自7月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證金臨時反傾銷措施。進口經營者在進口上述來源的被調查產品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傾銷幅度向中國海關提交相應的保證金。
這是在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1年之后,商務部做出的初裁決定。
初裁認定,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存在傾銷,中國國內多晶硅產業受到實質損害,美國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至57%,韓國的傾銷幅度為2.4%至48.7%。其中,美國第二大多晶硅制造商MEMC和著名多晶硅企業Hemlock被征收53.7%的反傾銷稅,而韓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OCI株式會社只被征收2.4%的反傾銷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的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調查正式立案,并與同年早幾個月立案的對美韓多晶硅的“雙反”合并調查。然而,作為涉及同一產品的調查對象——歐盟,卻在此次初裁公告中“缺席”。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等專家表示,此次對韓國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對美國征收的關稅是對其早先對華太陽能電池組件征收高額關稅的直接回應,而中歐光伏談判還在繼續,歐盟的“缺席”在意料之中。
制裁不是“速效救心丸”
受到國外競爭加劇和國內內需不振的雙層擠壓,國內不少多晶硅企業已呈現“半死不活”的狀態。
來自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進口多晶硅共3.4萬噸,其中,美國占34%,韓國占比24%,而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的所有產量則只有2.8萬噸,僅有6家多晶硅企業還能維持開工生產。
翹首企盼已久的多晶硅制裁已經落地,對國內的多晶硅企業來說是個利好消息。東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姚文杰向記者介紹說,公司在宜昌有做多晶硅的投產,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沒有生產了。停產1年之后,我們計劃月底重新投產。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提醒說,本次初裁對國內企業的提振利好作用不會如希望的明顯。一方面,征稅對美韓的實際影響有限。目前市場上,美國多晶硅的平均價格是13美元/千克,遠低于韓國的18美元/千克以及國內企業的17美元/千克。美國雖被征以高稅,但仍能保持價格與其他持平,而韓國最大廠商被征的2.4%關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一方面,國內產能依舊過剩且更加惡化。預計今年多晶硅產能將達14萬噸,但業內樂觀估計的需求只有8萬噸,另外,我國產業格局嚴重不平衡,今年上半年2.8萬噸的產能中,江蘇中能一家就生產了2.2萬噸。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企業不可掉以輕心,制裁并不是“速效救心丸”,市場空間仍然需要企業自強去拓展。
制裁美韓警示歐盟
商務部對美韓的多晶硅制裁終于“靴子落地”,更多的人將目光落在了此次“缺席”的大佬歐盟身上,即將宣判的中歐光伏爭端將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動著所有國內光伏企業的心。
6月4日,歐盟初裁決定對華光伏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稅率將升至47.6%。此時,還有12天,談判的時間窗口即將關閉。
專家認為,此次對美韓的多晶硅制裁或是想借此給歐盟警示。“中國這是敲山震虎,此次是刻意回避了歐盟,想借美韓對歐盟施壓。”任浩寧說,現在是談判最敏感的時期,如果談判最終破裂,中國企業將完全喪失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
作為歐盟的主力,德國在我國今年前五月的多晶硅進口中占了30%,我國若對歐盟多晶硅征稅,除了國內企業損失慘重外,德國產業更是首當其沖。雖然這筆賬,中歐是心知肚明,但目前雙方仍在價格這一核心問題上僵持不下。
廣東省光伏產業聯盟朱薇樺等業內人士表示,光伏案牽涉利益巨大,雙方的談判必定是一場全面的考量和博弈。如果在歐委會發布初裁結果之前,對歐多晶硅雙反裁決是作為反制措施,那么現在就變成了談判的籌碼。
原文鏈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24/c_116664270.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