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0 01:00:5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肯德基冰塊門”事件的發酵讓自制冰塊的監管空白問題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部分餐飲企業自制的食用冰塊,還有眾多制冰企業生產的食用冰在市面上流通。
行業數據顯示,北京夏季食用冰流通市場的總產值大約5億~8億元,但全北京有正規資質的食用冰制造企業只有6家,市場上超過80%的食用冰都是沒有資質工廠生產的“黑冰”。
有制冰行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一包5kg的食用冰塊市場一般賣10元,正規廠家低于6元出售肯定賠錢,但“黑冰”一包的成本不會超過3元。大量“黑冰”的存在攪亂了市場,正規制冰廠很多瀕臨破產。
北京僅6家正規食用冰廠/
餐飲企業的自制冰塊只是食用冰市場的“冰山一角”,目前市場上還流通著大量由制冰廠生產的食用冰塊。
據了解,早在1996年我國就對食用冰制定了衛生標準。從2005年7月份開始,生產食用冰的企業必須實行QS(食品生產許可證)準入制度。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擁有食用冰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只有6家,分別是北京寒山人制冰廠、北京華冰制冰廠、北京清泉東欣制冰有限公司、北京凱博制冰廠、北京寶羅熊袋裝冰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和路雪(中國)有限公司。
但記者在百度搜索“北京食用冰制冰廠”發現,目前北京的食用冰生產企業遠遠不止這6家。
北京市質監局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確認,截至目前北京獲得QS認證的食用冰制冰企業只有上述6家,如果以后有所變動,會在網站上予以公示。
北京某正規制冰廠員工透露,拋開主要做冰淇淋的和路雪,目前北京正規的食用冰生產企業只有5家。
正規“冰工廠”生存遇困/
有制冰行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黑冰”的確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很多正規食用冰制冰廠都沒什么效益,掙不了錢。
北京這5家有食用冰生產資質的企業一個夏季的總產值在一億元左右,但如果加上“黑冰”,北京市夏季食用冰流通市場總值在5億~8億元左右。這意味著,近80%的食用冰市場缺口被未能取得QS認證的“黑冰工廠”生產的冰塊填補。
“正規制冰廠目前主要針對大型零售和餐飲公司,而非正規的企業主要面向小型的水吧。北京5家專業做食用冰的企業中,曾經頗具規模的行業龍頭企業已經瀕臨倒閉,轉讓出去了。”上述業內人士補充道。
有制冰企業員工感嘆,10年前,食用冰行業的確是暴利,但是10年后,這個行業里面的正規制冰廠很多瀕臨破產。10年前,5kg一包的冰塊賣10元;10年后,相同規格的冰塊還是10元,但制冰企業的生產成本、運營成本、運輸成本都在增加。
據了解,食用冰制冰廠想要獲得QS認證,需要滿足建立化驗室、聘用有資質的檢驗員等一系列條件。北京某質量認證代理企業工作人員透露,滿足規定條件后,企業至少需要花費3萬~5萬元的認證費用,才能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拿下資格認證。
也有北京某制冰企業員工稱,如今的認證費用已經需要10萬元左右。
2008年,商務部發布了《SB/T10017-2008冷凍飲品食用冰行業標準》,拿到QS認證后,制冰企業還需要嚴格執行食用冰行業標準進行生產。但“黑冰”企業似乎可以對這些條條框框忽略不計。
“那些企業只要買個制冰機,接上自來水,插上電就可以制冰了,生產成本和運作成本相當低。”有著多年食用冰制冰經驗的業內人士坦言,正規的制冰企業,一包5kg的冰低于6元出售肯定賠錢,但黑冰一包成本會不超過3元。
“這個市場已經很混亂了,這幾家正規的企業主要是依靠固定的大客戶才得以生存,如果依賴散戶也基本倒閉了。”上述北京某制冰廠員工補充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