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31 00:59:38
要解決“幫忙資金”的問題,關鍵是各個方面都要下決心,擠掉金融營銷中的水分,還市場一個供求關系的真相。
◎桂浩明(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
日前,有一則很奪人眼球的消息:有一只剛成立的黃金ETF上市,相關數據顯示其規模已經比成立時的1.08億份少了30.41%,表明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凈贖回。這種狀況,的確有點令人難堪。不過,一段時間來,在基金一打開申贖時就出現巨額贖回的事情其實也不少。
今年以來,基金發行的只數并不少,但單個基金的發行規模都不算太大,而且其中的絕大多數基金在過了封閉期后都出現了贖回數量大導致規模急劇減少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資金在贖回時,從價格來看是低于成本的。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資金愿意去做這種虧損的短線投資呢?
有人用一個名詞說明這個問題,叫“幫忙資金”。意思是說這些資金的所有者本來并無意購買基金,但是出于某種原因申購了一個將要成立的基金,目的是幫助它達到相應的規模以便順利組建。既然是幫忙性質的,那么在基金成立,目的達到以后,自然也就要作鳥獸散了。盡管在賬面上可能會因為基金沒有取得盈利而出現虧損,但相關方面一般也都有辦法對此予以補償。“幫忙資金”的存在是業內的一個公開秘密,而只要這種狀況存在,那么基金打開以后遇到大量凈贖回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從屢屢出現的 “幫忙資金”現象中,我們還是能夠悟出不少東西。首先,成立一個基金為什么需要“幫忙資金”呢?這只能說明這個基金或者因為投資理念不為市場所接受,或者由于營銷做得不夠好,因此沒有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同,出現申購不足。而基金又不愿意因此而宣布發行失敗,因此只能去找“幫忙資金”來撐門面。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它這樣做似乎也有點道理,是生存的需要。但是反過來也昭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現在市場上很可能缺少對基金,或者說是對基金投資的證券產品的有效需求。這也許是因為證券市場疲弱,投資證券產品難以帶來穩定收益,也許是因為市場上真的很缺乏資金,流動性嚴重不足。深入想一想,其實這兩方面的因素說明的是同一個問題;因為資金不足,供求失衡,以至于證券產品無法得到有效的估值,投資面臨很大的虧損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反思的就不只是基金公司為什么還要如此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是要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來考慮證券市場的基礎結構問題了。
其次,“幫忙資金”四起這種局面,盡管為一些基金免除了無法成立或者成立時規模偏小的尷尬,但這樣做對整個行業來說的危害性很大,因為它向市場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即現在市場還是很有錢,基金公司可以比較容易地發行產品,籌集到多少億元資金。而如果有關方面對此不加深入研究,沉浸在今年又多發行了多少億元基金的喜悅之中,甚至將這作為一項政績,那就很可怕了。因為一旦對資金面的判斷出現失誤,明明錢不多,偏偏認為流動性還很充分,結果自然是加快擴容,導致供求關系的進一步惡化。在這里,“幫忙資金”所起的作用,客觀上就有點惡劣了。在某種程度上,它與股市二級市場交易中的“對敲”似乎也還有點相像,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要解決“幫忙資金”的問題,關鍵是各個方面都要下決心,擠掉金融營銷中的水分,還市場一個供求關系的真相。同時,也讓基金公司把精力真正用在提高投資業績,組織有效營銷上。其實,這也是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場秩序所必要的,是整個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