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2 00:50:3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鄧莉蘋 發自深圳
從余額寶到“各種寶”,從阿里巴巴到騰訊,從傳統銀行高調挺進互聯網金融領域到個別銀行關停信用卡商城,過去的一周,互聯網企業對傳統金融領域的滲透卷起一場關于互聯網金融的頭腦風暴。
雖然阿里金融相關負責人沒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太多細節,但是很顯然,阿里金融的信用支付服務已經箭在弦上,預計本周就將推出;微信5.0于上周正式推出,其中最為業界所關注的,是其中的“微信支付功能”。
與之相對應的是,作為“應戰”方的傳統銀行反應不一。一方面仍是多位銀行高管在各種場合談論互聯網金融,也有銀行的股東們高調宣布將組建電商公司,而另一方面,則是個別銀行關閉信用卡商城所折射出的該業務的雞肋處境。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也有很多商業銀行在利用互聯網改造他們原本的模式,以后互聯網企業和傳統的銀行機構競爭肯定會比較激烈。
騰訊的微信支付
上周,微信5.0正式推出。這次微信的功能除了條碼掃描、街景等功能以外,微信支付功能也順勢推出。微信支付的支付和安全系統由騰訊財付通提供支持,初步可實現的應用場景包括公眾號支付、掃二維碼支付和APP支付。
首批上線的商戶將涵蓋電商的多個細分領域,包括機票預訂、網購、電影票團購、交通卡充值等絕大部分品類的商品和服務,用戶均可通過微信支付實現購買。
在此之前,華夏基金就已經推出了微信理財平臺。有媒體報道稱,微信也將和銀行合作,引入理財產品,實現在微信上進行理財產品的銷售。財付通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這個工作正在推進中。
據悉,目前微信支付暫時不考慮接入其他的支付平臺,微信5.0團隊希望 “微信支付能成為騰訊在移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先行者”。
此前,財付通總經理賴智明表示,“未來將在移動端投注50%以上的精力,接入微信和手機QQ平臺,結合金融機構的一些服務,更好地來提供給用戶。”
融合了關系鏈的微信支付,未來的想象空間將會越來越廣。
阿里的信用支付
在騰訊義無反顧地邁向互聯網金融縱深的時候,另一家互聯網金融巨頭阿里巴巴的金融戰略也是愈發顯得深謀遠慮。
除了此前引起熱議的余額寶之外,8月8日,有消息稱,阿里金融計劃推出信用支付服務,用戶使用支付寶付款不用再捆綁信用卡或者儲蓄卡,能夠直接透支消費,額度最高5000元,貸款資金全部由合作銀行提供。
對于以上消息,阿里金融相關負責人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目前產品還未上線,具體內容要等到上線時才進行披露。雖然該負責人不愿透露細節,但是很顯然,阿里金融的信用支付服務已是箭在弦上,只是在擇機宣布而已。
其實,阿里金融意欲進入信用支付領域早已是路人皆知之事。阿里金融曾在3月份披露信息,稱支付寶將根據用戶交易數據,對用戶進行授信,信用額度可用于在淘寶等購物支付,用戶需要在還款日之前進行還款,最長可獲38天免息期。
傳統銀行應對不一
在互聯網金融漸有燎原之勢的情況下,各家傳統銀行的應對策略也有不同。
8月6日,興業銀行信用卡官方網站發布了一則“停業”公告,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傳統銀行在電商領域的發展現狀和生存狀況中來。但是該公告中并未說明關閉商城的具體原因,僅稱“因業務調整”。
不過,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信用卡商城做得不好,并不代表銀行電商不行。
事實上,傳統的金融機構也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變革所帶來的影響,并且已經開始了對傳統金融模式的改變。目前,包括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都已經推出了他們的微信支付平臺。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阿里金融從余額寶,到現在做信用支付,所有的業務其實就是在做一些線上銀行,類似銀行存款、貸款、轉賬、支付之類的業務,線上金融已經具備了傳統金融的一些職能。
魯振旺指出,雖然從體量上來說,線上金融還很難和傳統的銀行比,但還是會刺激銀行進一步去變革,現在的銀行服務還是有一些僵化。比如目前的網銀服務,未來網銀會替代大部分網點的功能,這將使得銀行的職能發生很大變化。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此前曾撰文指出,未來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銀行的挑戰會更深遠,這主要是除過去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外,會有第三種融資形式,就是互聯網融資的出現。
魯振旺認為,互聯網企業在某些領域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威脅并沒有那么大,比如大型的存貸款業務。但是在一些領域,比如第三方支付或者微信支付,或許會沖擊到傳統銀行和銀聯的支付方式。
在魯振旺看來,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之間,更多的還是一種合作關系,“比如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之間,沒有銀行的支持,他們自己是做不了業務的。他們還不是一種競爭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協作關系。”
不過在向松祚看來,互聯網企業在金融方面的優勢并沒有外界宣傳的那么大,互聯網只是提供了一個比較方便的支付手段。大家都應該思考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的優勢在哪里,以期互為借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