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

每經網首頁 > 熱點 > 正文

黑莓轉型猜想:私有化難解困境

2013-08-13 01:16:2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如業界所預料的,智能手機生產商黑莓被曝出欲私有化以尋求轉型的消息。

近日,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黑莓CEO托斯滕·海因斯(ThorstenHeins)及公司董事會有意將黑莓私有化,期望可脫離公眾視線,以在日益激烈的智能手機大戰中扭轉頹勢。消息指出,海因斯日前拜訪了銀湖合伙公司以探討私有化的可行性。消息傳出后,黑莓股價較前一個交易日大漲近6%。

此前,PC巨頭戴爾啟動了私有化進程。如今,黑莓欲步戴爾后塵。這或許代表了在IT行業變革的背景下,一大批曾經的王者亟需轉型的現狀。

有業內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基礎性產業發展到下一個層面,質變過程中就會催生新的產業,產品單一的企業就會遇到轉型困境。

退市或出售

今年6月底,托斯滕·海因斯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黑莓10智能手機的銷量為270萬部,這一數據遠低于分析師預期。

自那以后,該公司股價一直受到打壓。黑莓的市值已由2008年的840億美元縮水至如今的48億美元。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黑莓董事會越來越傾向于將公司私有化,以爭取喘息空間,在公眾注意力之外修正現有問題。

但知情人士稱,這不意味著黑莓會很快退市,該公司也沒有啟動出售的進程。但黑莓對私有化持開放態度,表明其管理層的思想已發生重大轉變。此前,他們還專注于將黑莓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來實現業務復蘇。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即使啟動退市進程,黑莓也很難找到買家。目前黑莓仍然在虧損,而且在繼續流失用戶,私募投資公司和其他買家不愿蹚這淌渾水。

黑莓拒絕對路透社的報道發表評論。

IT評論人士孫永杰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黑莓私有化有兩點好處,第一可以減輕業績壓力,退市后可專注做產品;第二,私有化后加拿大政府不會再干預,如果其最終目的是出售,則具備可行性。

對此,華爾街一些投資人也表示,黑莓應該通盤考慮各種可行方案,包括整體出售公司,或分拆銷售。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對黑莓手機業務感興趣的買家。

私有化難以自救

孫永杰認為,黑莓通過私有化改變目前的現狀可能難以實現,如果選擇出售,可能意義更大。

之前,黑莓一直堅持獨立、依靠新款智能手機振興業務。今年年初,黑莓推出基于黑莓10操作系統的新產品線,期待打個翻身仗,但是市場反應冷淡。

“事實上,市場對黑莓10系統評價很高,但是銷量卻非常不理想。我認為,這與黑莓初期定位比較高端有關系?!睂O永杰表示,三星和蘋果的品牌知名度已經在高端市場上地位穩固;其次,高端人群換機動力不足。黑莓在中國市場的策略一直堅持走企業和政府,銷量不夠,利潤無法保證。

黑莓曾因市場策略的游移,錯過了轉型最佳時期。從2009年開始,黑莓不斷在賣服務還是賣終端設備、做企業服務還是開拓大眾消費市場之間搖擺不定,加之管理層的動蕩,導致它未能動搖既定的iOS、Android、WindowsPhone三足鼎立格局。

另一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黑莓最近剛剛與私有股權公司銀湖討論了雙方在企業計算領域合作的可能性,但談判不涉及該公司的私有化問題或其他交易。銀湖目前正陷入與戴爾私有化交易的拉鋸戰之中。一旦戴爾私有化成功,銀湖就可能在移動計算領域與黑莓展開合作,因為戴爾很難在該領域有所作為。

銀湖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

下一個戴爾?

在此之前,戴爾、盛大集團等都曾啟動私有化謀求轉型。未來還會有哪些公司可能成為“下一個戴爾”?

孫永杰認為,產業發展有偶然性,基礎性產業發展到下一個層面就會產生新的產業,比如智能手機就是芯片產業創新的結果。產業發展也會造就不同的企業,PC產業發展時期出現了戴爾,智能手機發展時期出現了蘋果和三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戴爾和黑莓存在共性:產品較單一。戴爾處于夕陽產業,黑莓雖處于發展產業中,但這個行業日益成熟,且走向壟斷化,黑莓在行業集中的過程中,份額日益減少。

與黑莓相似的還有諾基亞。通過收購諾西填補虧損,實際上是擴大產品線謀求自救。如果諾西不能給諾基亞帶來財報增長,且手機業務又沒有起色,諾基亞的下一步就是出售或者私有化。

“俗話說,多條腿好走路,三星之所以在移動互聯的浪潮中取得了勝利,一方面,三星電子擁有全產業鏈產品,跟智能手機相關的產品配件占了8個,當PC面板產業不景氣,三星可以做手機面板、電視面板;當智能手機盛行,三星的分支產業又剛好貼合產業發展趨勢,同時具有成本優勢?!?/p>

如何在轉型中避免出售或私有化,孫永杰表示,產品單一的企業應該結合既有優勢,圍繞產品核心,找到共性將產品最大化,擴充到產業中去。如果錯過了當下的產業機會,可將重心放到下一步,即以前瞻性的眼光,選擇更適合自己產業核心優勢的產品,擠進新的產業浪潮中去。比如戴爾,已將重點瞄準了可穿戴移動設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