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 01:16:54
在過往的十年中,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使很多地方政府養成了對投資擴張政策的高度依賴。時至今日,大規模投資所帶來的環境、能源的過度消耗,使這種高增長失去了發展后勁。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中央繼續出臺經濟刺激政策,已經變得很不現實。
每經編輯 周俊生
◎周俊生
8月10日,上海市長楊雄在出席“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海研討會時透露,李克強總理今年上半年在上海調研時,曾三問上海市的主要領導,上海到底要政策還是要改革。筆者以為,這不僅是向上海市提出的問題,也是向全國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
最近一兩年,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中央政府加快了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推進,希望將經濟發展的引擎從以往的投資擴張轉變到發展內需上來,使經濟增長具備長久的動力。由于內需市場的發展在短期內很難見效,因此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的問題。
面對困難時刻,地方政府選擇什么樣的路徑來達到穩增長的目標,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希望中央政府出臺政策,特別是希望上馬大規模的工業投資項目的心情很迫切。這種想法凸顯了地方政府希望中央繼續提供由政策帶來增量的思路,卻忽視了將地方上的存量通過改革達到盤活的出路。
在過往的十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它更多的是在改革開放早期不斷釋放的市場紅利推動下所取得的,特別是長期使用的投資擴張政策。這種發展模式使很多地方政府養成了對投資擴張政策的高度依賴,期望中央政府不斷出臺政策來對經濟運行形成強刺激,從而保持經濟活力。時至今日,大規模投資所帶來的環境、能源的過度消耗使這種高增長失去了發展后勁。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中央繼續出臺經濟刺激政策,已經變得很不現實。
因此,要達到穩增長的目標,必須深化改革,不斷地向市場釋放活力,才能為經濟帶來新的活躍基因。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在決策上更多地傾向于以抑制政府權力來減少政策束縛,釋放民間的活力。一方面,進行稅費改革,這對于民間消費的增長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非常關鍵;另一方面,減少政府審批和政府管制項目,真正做到簡政放權。
改革,意味著對原有模式的突破,甚至意味著對現行某些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法規和政策的突破,因此,改革需要勇氣,甚至可能付出代價。以上海設立的自貿區來說,涉及服務業開放、取消行政審批、金融和稅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舊,改革就不可能推進,目前固化的市場結構也不可能松動,市場活力也就不可能釋放出來。
改革也需要決策層提供寬松的制度環境,事實上中央在這方面也正在積極推進。上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海自貿區方案,這實際上已經為上海的這項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上海要以“先行先試”的勇氣來將這項改革不斷推進,以上海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來為全國樹立起一個改革的成功典范。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表現為經濟的增長,也表現為社會的進步。目前的改革相比于改革初期面臨著更復雜的環境和更艱巨的挑戰。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必須從改革開放35年來取得的經驗中尋找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改革中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