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 00:56:58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賈麗娟
每經實習記者 賈麗娟
一塊面包近十元,一個生日蛋糕上百元甚至數百元……看起來很“暴利”的烘焙行業,錢也不那么好賺。
作為較早進入烘焙業的上海地區龍頭,克莉絲汀(01210,HK)昨日發布盈利預警,預計2013年上半年營業額同比減少,并“錄得進一步虧損”。業內人士認為,公司擴張太快可能是拖累業績的原因之一。
上半年虧損或擴大
昨日,克莉絲汀發布盈利預警,稱經初步評估,預計集團截至2013年6月30日六個月的未經審閱中期業績,將較去年同期的營業成果減少,并錄得進一步虧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2年上半年,克莉絲汀虧損1878.3萬元,如今這一數字可能會擴大。這也是克莉絲汀自2012年在港上市以來,連續兩年中報預警。
公司在公告中給出了業績不佳的原因:一是為維持業務推廣,持續開店,上半年營業額同比略有增長。但新店增加帶來店員薪資及租金增長,而舊店續租租金也在上漲,導致營業收入增長不如整體銷售費用增長。二是受江浙滬政府上調最低工資政策等影響,公司調漲雇員工資及社保福利,使整體薪資費用有所增長。
的確,租金、用工、食材等成本的上漲有目共睹,但成本的上升是拖累業績的唯一原因嗎?
對此,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烘焙行業在內地才30多年的歷史,不管是本土品牌還是外資,都處在“朝陽期”。但克莉絲汀的特殊性在于 “攤子鋪得比較大”,換言之,成長速度和成本支撐能力不太吻合。“主要是和領導層的決定以及發展規劃有關,店鋪成本應該不是業績下滑最根本的原因。品牌的建設是一個過程,有些品牌擴張過快,而支撐能力跟不上。”
記者在公司稍早的另一份業績盈警中發現,公司稱,面對國內零售消費增長放緩及烘焙同業業態多元競爭,集團舊有門店業績呈現衰退,新開設門店表現不及預期。
在上海地區,烘焙業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有元祖、克莉絲汀、85度C、Breadtalk等多個品牌。而在全國范圍內,好利來、味多美等也是克莉絲汀的強勁對手。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克莉絲汀投資者關系部門,對方表示,公司業績的下滑,原因之一的確是因為發展速度太快,新店的效率沒辦法很快體現,但是在后期會見到效果。對于公司未來的業績,他表示“還不好說”。
他還告訴記者,截至今年6月底,克莉絲汀的門店數已經發展為1056家,全為直營店,且打算堅持做直營。他強調,公司現金流沒有問題,可以支撐新店的需求。
上市以來屢遇“不順”
克莉絲汀網站顯示,公司自1993年起就開始生產及銷售烘焙產品,是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外資投資烘焙企業之一。2012年2月,克莉絲汀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烘焙第一股”。
但是,僅僅兩個月后,克莉絲汀便遭遇“地溝油事件”,一位女大學生發帖稱 “金山一家奶油廠被衛生局查封,里面的奶油都是用地溝油和外國的工業油制成的!而克莉絲汀等滬上知名蛋糕品牌都是從這家廠進貨!”該消息被大量轉發。隨即克莉絲汀股價下跌近3個百分點。
“我們使用的奶油從未向金山的企業進貨!”憤怒的克莉絲汀隨即將這位女大學生告上法庭,要求其賠償100萬的損失費用。
法院于2013年5月做出了最終判決:克莉絲汀所有訴請遭駁回,但法院也對女大學生涉案的不當行為予以批評及告誡。法院稱,作為知名食品生產企業,在面對普通消費者質疑甚至是批評時,應負有一定的容忍義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5月,有報道稱,克莉絲汀接盤一家德國烘焙連鎖店“原味坊”的在華資產,而有消費者持有的原味坊儲值卡成為“廢卡”。
對此,克莉絲汀投資者關系部人士表示,克莉絲汀只是購買了原味坊的固定資產,如設備及原料等,不存在收購的問題,也就不涉及此類經營行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