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6 01:01:56
◎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北京將再出治堵新政。9月2日公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中提及,北京市將規(guī)劃“低排放區(qū)”并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的政策。此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輿論熱議。
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日趨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從2006年至今,北京已經治堵多年,各種措施也是五花八門:單雙號限行、大幅提高停車費、汽車牌照限量,甚至想征收擁堵費……政府部門為了治堵可謂煞費苦心。但是,現(xiàn)實還是收效甚微。筆者認為,造成當前北京交通仍舊擁堵的最根本原因是,開車出行的剛需仍在。如果繼續(xù)基于簡單的經濟學供需理論,一味從抬高用車成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治堵的效果注定會不甚理想。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馬路上堵車,說明道路的供給和需求脫節(jié),通過抑制需求并增加供給,使兩者平衡,問題就可得以解決。此次的新政正是順應這一思路,征收擁堵費之后,堵車的成本提高,價格機制在道路供求中的作用凸顯,最終使得資源配置趨于合理,一切看似“有理有據(jù)”。但是,我們的思考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步。北京道路陷入越調越堵的怪圈表明,抑制需求并不能有效解決擁堵問題。
簡單的治堵經濟學片面認為,需求即為彈性需求,只要增加道路的使用成本,市場對于道路的需求量就會依據(jù)彈性系數(shù)大幅減少。然而實際上,北京道路的需求組成里剛性需求的比重遠高于彈性需求,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北京的公車數(shù)量太多,使用者完全不會在乎征收擁堵費。第二,私家車主大多是中高收入人群,收點擁堵費他們完全有能力支付。即使對于個人,他們對道路的需求彈性也不大,即使征擁堵費,車還是要照開。北京前幾年開始大幅提高停車費,治堵效果并不太好,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味以抬高使用成本的方法來治堵,則北京的道路最后很可能會演變成VIP專用車道。
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如果能對開車人收取擁堵費以彌補部分公共道路建設支出,倒也符合“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還能順便“劫富濟貧”。但這有個前提,就是收取的擁堵費能專款專用,用于改善公共道路設施。只是從以往的經驗看,刨去設備費、人員管理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恐怕剩下的幾個錢也是和公共財政收入稀里糊涂地混在一起。這樣的話,擁堵費就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稅負”,只會徒增民眾的稅負痛苦指數(shù)而已。燃油稅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簡單的治堵經濟學認為供給即為有效供給,結果盲目追求供給數(shù)量而治堵效果卻大打折扣。實際上,供給要再細分為有效供給和無效供給,對于平衡供求起作用的才是有效供給。這些年,我們總是不斷增加道路條數(shù)、拓寬道路寬度。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因為道路修到哪里,哪里的房產就增值,人流量就增大,物流與資金流也就越密集,直到交通擁擠的邊際成本抵消了行車到那里的邊際收益為止。如此錯誤的觀念也使北京的路網結構出現(xiàn)了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有很多的大動脈卻沒有毛細血管。小路太少,路網密度偏低,就造成了道路的分流能力和容納能力不足。
治堵不是簡單的經濟學。在今后的治堵過程中,我們必須轉變思路,需要由一味的抑制需求向疏導需求轉變,由一味地追求道路供給數(shù)量向提高道路供給有效性轉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