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01:46: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經過幾年的快速擴張,擔保行業已進入拐點。從2011年起,全國各地對擔保行業進行整頓,擔保行業迎來第一次“大洗牌”。而各地頻發的非法集資案件,擔保業往往是重災區,這也使得擔保成為重點打擊對象。
今年8月,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發布通知,要求嚴厲打擊利用廣告資訊信息為非法集資活動宣傳造勢,其中擔保行業高息理財產品是重要方面。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有部委正在針對非法集資進行調研。在行業內整頓和行業外的打擊下,擔保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非法集資案中擔保案過半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對擔保行業進行整頓,甘肅省政府此前發布消息稱,從6月開始展開為期兩個多月的加強擔保監管規范地方金融市場秩序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強擔保機構監管,規范擔保機構經營,維護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除了甘肅,廣東、浙江地區也出臺了相關措施整頓擔保行業,如浙江省在去年發布的一份《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6年末,浙江省的融資性擔保機構總數將從676家精簡到400家左右。
8月底,河南鄭州打擊處置非法集資和擔保機構規范整頓工作發布消息稱,截至目前,鄭州市涉嫌非法集資案件共立案84起,涉案金額約830億元,涉及客戶47800余戶,其中擔保公司案件48起,涉及50家擔保公司。
兩年前,河南省開始對擔保行業進行規范整頓,至今沒有結束,除了省會鄭州,河南各地均出臺措施,如洛陽規定無資質擔保公司退出市場。
河南作為擔保大省,2011年高峰時,擔保公司數量曾一度達到1600多家,約占全國擔保公司數量的四分之一。由于政策的驅動,我國擔保行業在當時進入鼎盛期,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08年擔保公司僅為4200家,到了2011年末,擔保機構數量超過8400家。
但在機構數量快速增加的背景下,擔保行業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了出來。行業存在嚴重的無序經營,一些擔保公司打著“擔保”的名義從事著民間借貸的行為。而全國各地的擔保跑路潮,讓投資者損失慘重,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如在河南圣沃投資擔保案中,公司實際控制人王雨以高息為誘餌,大肆向社會公眾非法集資,投資者理財款項達到10多億元無法兌現。而后,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集資詐騙罪依法判處其死刑。
據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翟曉賓介紹,為了預防擔保風險的多發,鄭州市同時持續開展擔保行業風險檢查,提高行業門檻,嚴格年審條件,暢通退出渠道等措施,推進擔保行業規范監管。公開資料顯示,至2012年7月底,河南省1383家擔保機構減少到了839家。
擔保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在整頓同時,各地對擔保行業紛紛抬高門檻,比如擔保業由備案制向經營許可制轉變,不少運作不規范的或者小的擔保機構被市場淘汰。2012年,由于行業整頓,我國擔保機構數量增加幅度較小,擔保機構數量僅增加了188家,增幅明顯回落。
除了地方對擔保行業的整頓,國家也在連出重拳。由于在近幾年出現的非法集資案中,擔保行業是重災區,多地大案要案均有擔保的身影,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多次提到擔保行業的非法集資問題,而這也是打擊非法集資的重點區域。
8月初,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發布通知,嚴厲打擊利用廣告資訊信息為非法集資活動宣傳造勢,從源頭上防范非法集資。排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以投資咨詢、信用擔保等名義發布傳播的涉及信用貸款、低息或無息貸款內容的廣告資訊信息,以及以代客理財名義發布傳播的涉高收益的理財廣告資訊信息;歷時三個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洛陽調查了解到,在擔保行業興盛期間,每到周末,洛陽當地媒體就會整版地發布擔保公司的高息理財廣告,為全民擔保理財熱推波助瀾,在這次打擊下,擔保行業的高息理財廣告已悄悄消失。
對擔保行業的整頓,不少地方政府明確規定擔保不能吸收公眾存款,這意味著擔保行業投資理財業務將縮水,擔保如果回歸到其本來面目,又或將面臨著低收益的問題。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擔保行業整體平均的擔保放大倍數僅為1.76倍,也就是說,擔保公司從銀行可貸的資金額度僅為公司注冊資本金的1.76倍,1億元只能辦理1.76億元的貸款擔保業務。我國一年期的貸款利率為6.56%,擔保公司收取的擔保費用不得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50%。
該機構稱,擔保行業目前的平均年化利率僅為5.77%,即1億元的注冊資本每年收取的貸款擔保費用僅為577萬元,除掉日常運營成本及稅收費用等支出,我國擔保機構的利潤總額所剩無幾。有擔保業人士向記者表示,擔保實際上是低收益的行業,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國家才會進行補貼。
另一方面,由于系列擔保事件的案發,各銀行金融機構紛紛減少甚至終止了與擔保機構的合作,這也給擔保行業帶來了沉重打擊。
由此可見,在較低的利潤水平、行業內外多重打擊的作用下,我國擔保機構或將再次面臨市場洗牌,一些業務無法支撐的擔保機構無疑將進一步被市場淘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