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熱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公司 > 正文

兒童品牌青蛙王子遭做空 被疑銷售數據不實

2013-10-17 01:00:50

繼成功做空中金再生之后,美國獨立做空機構Glaucus再次出手,做空兒童用品股青蛙王子。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鐘舒 實習記者 賈麗娟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鐘舒 實習記者 賈麗娟

繼成功做空中金再生之后,美國獨立做空機構GlaucusResearch(格勞克斯研究所,以下簡稱Glaucus)再次出手。

這次被看上的是兒童用品股青蛙王子(01259,HK),Glaucus質疑其銷售數據不實,稱其目標價應僅為每股0.74港元~0.98港元。青蛙王子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會盡快對外做出回應,但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未獲得回復。

青蛙王子股價應聲下跌

昨日(10月16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到Glaucus發來的一份長達44頁的“建議強烈沽售青蛙王子”的英文報告。

報告一出,青蛙王子股價傾瀉而下,跌25.68%,之后于11時43分臨時停牌,僅僅半日,市值就蒸發25%至47.11億元。青蛙王子隨后發布公告稱,公司股份短暫停止買賣,以待發出“澄清有關本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

青蛙王子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青蛙王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領先于中國市場的兒童個人護理產品制造商及分銷商”,2012年營業收入15.72億元,同比增長23.9%。其中,兒童個人護理產品銷售收入約12.77億元,同比增長39.2%。

那么,是否正是這樣一份靚麗的報告 “惹了禍”?Glaucus在報告中表示,他們在對尼爾森零售數據、公開稅務記錄以及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相關文檔(SAICfilings)進行獨立、綜合研究后認為,青蛙王子明顯夸大了公司規模及其盈利能力,其實際銷售數據距離公司在公開文件中所聲稱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Glaucus提出六大疑點/

在沽空報告中,Glaucus提出了六大疑點:公司公布的銷售額與獨立機構數據不符、市場知名度疑被夸大、公司公布的納稅額與政府網站數據不符、前五大客戶購買額與工商資料不符、財務數據遠好于同行,最終得出結論:股價遠高于估值。

以下是Glaucus方面提出的部分質疑:

一、據青蛙王子投資者關系,占公司銷售量重頭的產品為兒童保濕乳液(4~12歲),該類產品在2012年的銷售額為7.23億元 (占總收入的46%)。但尼爾森零售數據表明:2012年青蛙王子的兒童保濕乳液總零售銷售額僅為1.35億元,不到公開文件中所聲稱的1/4。

二、公司聲稱自己在兒童乳液產品市場的品牌知名度第一、兒童沐浴液產品市場的品牌知名度第二,但根據一項由中國政府進行的“2013中國品牌力量指數”調查顯示,少于7%的被調查者熟識青蛙王子品牌,其品牌知名度在該領域未能進入前八。 三、青蛙王子的總部、生產基地以及唯一的經營分公司所在地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公司聲稱自2008年以來,其每年的納稅金額都超過了1000萬元,然而根據漳州市政府所公布的年度本地納稅大戶名單 (注:納稅金額超過1000萬元),在2008年至2012年間,青蛙王子僅于2012年出現在該名單之列。

四、青蛙王子的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對其前五家大客戶的銷售額為2.23億元(平均每家的采購金額為4500萬元),占公司總銷售額的14.2%。而相關工商資料表明,前五大客戶中的四家(包括第一大客戶)與青蛙王子在2012年里發生的平均采購金額僅為1100萬元。

五、青蛙王子的財務數據“好得令人生疑”。2007年至2012年間,青蛙王子增長達700%,但同期行業整體的增長僅為100%。同時,青蛙王子89%的ROIC(投入資本回報率)也遠遠高于同行,如上海家化(39%)、寶潔(16%)和Pigeon貝親(22%)的水平。

公司存財務造假嫌疑/

綜合上述五大疑問,Glaucus認為,去年底,強生全資收購了Elsker,這是一家與青蛙王子旗鼓相當的競爭企業。強生支付的收購價格為6.5億元人民幣,也即Elsker12個月銷售額 (5億元人民幣)的1.3倍,Glaucus認為,青蛙王子2012年的真實銷售最多不超過3.9億元人民幣,若以此為基礎,同樣以1.5倍計算,則青蛙王子的估值應在7.49億元左右,即每股0.74港元,即使樂觀估算,也不超過0.98港元,僅為青蛙王子停牌前股價4.66元的16%~21%。

其實,這不是Glaucus在以往的沽空報告中給出的最低價。今年1月,Glaucus針對中金再生發布了一份“強烈沽售”評級的報告,同樣列出了六大問題,并將目標價定為“0”元。其后中金再生停牌半年,之后香港證監會首次動用212條款,向法院申請將中金再生清盤。在這場戰役中,Glaucus可謂完勝。

“香港近年這種報告多了起來。”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匯業證券策略師岑智勇對記者表示,投資者應該詳細分析報告,做出自己的判斷。

但是,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認為,如果銷售額夸大達4倍這一信息屬實,那么將是十分嚴重的財務造假行為。而就沽空報告中指出的納稅額與政府網站數據不符的問題,一位稅務專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財務造假的可能性很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