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3-11-22 08:42:29
金融領域的市場化變局引而待發。無論是允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銀行,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還是推進利率市場化,這些舉措均意在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之舉。中國證券報認為,金融監管應更多引入市場化監管思路,以適應金融領域市場化發展的歷史要求,更多運用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調節金融機構經營行為,通過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加強信息披露、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等方式來勾畫出未來的金融監管框架。
證監會主席肖鋼指出,證監會“將"主營業務"從審核審批向監管執法轉型,將"運營重心"從事前把關向事中、事后監管轉移。”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在資本市場推進市場化監管的重要舉措。銀監會修改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一步縮小銀行業監管行政許可范圍,下放行政審批權限,簡化行政許可流程。
可以說,某種程度上的“去監管化”順應了金融業態的發展形勢,是深入推進市場化的必然結果。當然,面對金融改革的推進和金融創新的發展,也不能忽視防范金融風險。“去監管化”不等于淡化監管甚至取消監管,而是意味著在風險防范問題上,有關部門將更著力于探索新的適應市場需要的管理模式或途徑。
第一,產品創新要求監管方式不斷調整,監管要跟上金融創新的節奏。
一方面,是積極鼓勵微觀主體進行金融創新。面對微觀金融主體強烈的創新欲望,金融監管應通過市場化方式進行疏導,而不是一味通過監管指標限制微觀金融主體的業務創新。現階段,“規則監管”還是我國金融監管所遵循的主要原則。在上海自貿區,在外商投資管理上已開始嘗試負面清單制度,即法律沒有禁止的,就可大膽創新。這無疑是市場發展方向所在。如在歐美國家金融發展史上所展現的,金融發展總是在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博弈過程中實現的,新的金融創新產品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涌現。
另一方面,為保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應嚴格監管違法的金融微觀主體,甚至應通過強制清算和破產程序使此類微觀主體從市場中退出。比如,監管機構應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和破產保護制度防止兌付危機蔓延。(下轉A02版)金融監管目標不應是確保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倒閉,而應是促進金融部門形成相應的倫理與職業道德標準,鼓勵市場約束機制發揮作用并彌補它的不足。
所以,未來監管工作重心應主要圍繞風險監管展開,以市場化手段,通過逐步完善風險預警機制、風險評價機制、風險化解機制、風險隔離機制,從整體把握金融市場風險,逐步化解和減少各種金融風險。
第二,跨部門、跨市場的交叉性金融業務缺乏統一監管規則,易引發風險和監管套利,需建立與完善部際協調制度。
自去年基金法生效以來,金融業開始啟動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業務開始融合。國內金融機構通過銀行理財業務創新實現混業經營,由此產生規模龐大的影子銀行。從目前的監管政策變化看,監管機構正在通過監管創新對影子銀行業務進行有效監管。銀監會推出的銀行資管計劃和債券直接融資工具試點,主要目的是讓銀行理財業務陽光化和去通道化,其意義在于讓銀行開始跨界經營。
面對銀行借助券商、信托、基金通道的非信貸融資模式層出不窮,金融監管需加強信息共享、政策配合,積極發揮剛剛建立的“一行三會”部際協調制度的作用。通過部際協調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達到提高決策效率和監管效率的效果,以加快金融改革推進步伐。
第三,要以法律制度作為市場化監管的基石。當前,按照國際金融最新發展趨勢,在金融監管的內容中,最大量和最主要的是日常經營的風險性和規范化監管。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需順應這一趨勢,通過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監管模式和監管重點,由分業監管向統一監管轉變,由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由合規監管向風險監管轉變,這是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今后的發展方向,也是金融監管立法的工作重點。
應加快修訂證券投資基金法進程,還應研究對在現行的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票據法等法律法規中的一些不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化金融監管的條文,進行修訂完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