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2 01:30:00
◎曹中銘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市場的期待聲中,證監會于11月30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與此前的IPO制度相比,《意見》的“市場化、法制化取向”更加凸顯。這意味著IPO重啟離市場越來越近了。
毫無疑問,新股發行體制進一步改革的背景下,整個《意見》的亮點并不少:由保薦機構對發行人是否具備持續盈利能力、是否符合法定發行條件做出專業判斷,而監管部門只對發行申請文件和信息披露內容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核,這說明注冊制已具雛形;借鑒當年股改經驗,此次IPO新政引入了承諾制,涉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的減持等方面;此外,新政下新股發行審核效率大幅提高、市值配售重新回歸等等。
不容回避的是,《意見》亦并非盡善盡美,個中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筆者以為,IPO新政至少存在四個方面的軟肋。
其一是再現違規成本低?!兑庖姟芬幎ǎ喊l行人、中介機構報送的發行申請文件及相關法律文書涉嫌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移交稽查部門查處,被稽查立案的,暫停受理相關中介機構的發行申請;查證屬實的,自確認之日起36個月內不再受理該發行人的股票發行申請,并依法追究中介機構及相關當事人責任。
既然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查證屬實,那么發行人的上市行為就屬于欺詐發行與造假上市。其中,虛假記載無須多言。一家企業從輔導到發行上市,期間經歷數年時間,如果發行人與保薦機構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其也不會輕易地進行闖關,因此,即使申請材料存在 “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也是故意的“誤導”與“遺漏”。對于這樣的發行人,不應是36個月不受理的問題,而是應該徹底將其擋在資本市場的大門之外,以警示后來者。
其二是減持方面的規定存在軟肋。根據規定:控股股東、董監高持股在鎖定期滿后的兩年內不得低于發行價格減持,另外大非減持須提前3個交易日公告。發行人希望以更高的價格發行新股,不僅是為了圈更多的錢,也希望今后能夠在更高的價格上減持股份,為了抑制新股高價發行,應該規定所有大小非減持時都不得低于發行價格(分紅送轉除權)。而為了規范大小非減持行為,避免其減持對市場造成更大沖擊以及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無論大非還是小非,其實施減持前3個交易日都應發布相關公告。
其三是承諾存在軟肋。IPO新政除了規定控股股東、董監高的減持承諾外,還包括其賠償承諾、因虛假記載等的回購承諾等,雖然《意見》中“強化對相關責任主體承諾事項的約束”,但約束主要包括 “社會監督”與兩家交易所的“監管措施”。實際上,這些都無法產生真正的約束力。如果相關責任主體不履行承諾,按《意見》規定監管部門是無能為力的。畢竟,在現行監管機制下,監管部門還無法采取強制性措施,就像有的公司完成股改多年,承諾至今沒有履行一樣。要相關主體履行承諾,主要靠其“自覺”。
其四是配售機制存在軟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規定,持有一定數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資者才能參與網上申購。這其中就包括那些限售股鎖定期滿的大小非持股。公募與中小投資者參與市值配售,其是通過二級市場以更高的價格買入股票,面臨著更大的投資風險才獲得了配售資格,而大小非由于持股成本極低,解禁后即可參與新股配售,其本質屬于“無風險套利”。此外大小非數量龐大,其參與新股配售明顯是與中小投資者爭利,在其套現享受市場高溢價的同時,再分食新股紅利,也明顯不公平。另一方面,網下超過60%的配售比例將使中小投資者難從新股中分食一杯羹,而由主承銷商在提供有效報價的投資者中自主選擇投資者進行配售,以及向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的定向配售,難免會產生“利益輸送”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