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中國首獲可燃冰 商業化須20年后

每經網 2013-12-19 09:03:59

國土資源部宣布,我國首次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鉆獲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俗稱“可燃冰”。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傳統能源,中國商業開發或在2030年。

每經編輯 楊長江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楊長江 發自深圳

能源危機凸顯的當下,每一個新型能源種類的發現都會令人歡呼雀躍。

國土資源部17日的一場新聞發布會讓沉寂多年的可燃冰再次突襲業界,并于次日(18日)在A股市場引起一陣不小的漣漪。

國土資源部宣布,我國首次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鉆獲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俗稱“可燃冰”。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傳統能源,中國商業開發或在2030年。

受此消息提振,昨日,可燃冰概念股走勢搶眼,神開股份開盤漲停,通源石油、黃海機械、惠博普、海默科技等漲幅不小。

但是多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表示,可燃冰離我們還很遙遠,目前只停留在實驗室研究層面,橫亙于面前的技術和成本難題尚不明朗,產業化前景難以預估。

此外,神開股份董秘辦工作人員亦表示,公司目前尚無涉獵可燃冰業務。

技術與成本成產業化攔路虎

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介紹2013年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時透露,今年6至9月,在廣東沿海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首次鉆獲高純度可燃冰,該樣品埋藏淺、厚度大、類型多、純度高,甲烷含量最高達到99%,控制儲量折算成天然氣為1000億-1500億立方米,相當于特大型常規天然氣規模,在國際上亦非常罕見。

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傳統能源,中國有望在2030年實現商業開發。

據介紹,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冰狀籠型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海洋、少量分布于陸地凍土帶。因外觀酷似冰雪卻可點燃而得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生成164-180立方米的天然氣,高效清潔可見一斑。

可燃冰將如何改變中國能源結構?面對這一現實問題,業內專家普遍持謹慎態度。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任浩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可燃冰是“另類”天然氣,其儲藏條件、開采標準、運輸設施等各環節要求極高,前期技術研發、設備升級工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產業啟蒙階段需要經歷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蟄伏期,世界各國雖都注意到了這一全新資源形態,但均未取得實質開發效果。我國可燃冰資源儲藏條件更加復雜,陸路、海洋深度開發工作進展緩慢,有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多停留在資源統計、學術研討層面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亦表示認同。在他看來,技術的不成熟與成本的不可估量成為可燃冰產業化兩大難以逾越的“攔路虎”。“可燃冰離我們還很遙遠,有關部門、科研機構的研究勘探,最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知道有這么一種能源品種,前蘇聯、美國等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對可燃冰實施勘探研究,但其成效與后來者中國相差無幾。”

林伯強進一步分析稱,技術的不成熟表現在,一旦造成泄漏,將帶來不可小覷的后果,此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亦不明朗;另外,高昂的開采成本目前“不敢想象”,如果成本過高,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顯然沒有必要。

因此在林伯強看來,可燃冰改變中國能源結構“遙遙無期”。

概念股炒作難持久

受我國首次鉆獲高純度可燃冰利好消息提振,昨日A股市場蕩起一陣漣漪,可燃冰概念股表現搶眼,神開股份開盤漲停,通源石油、黃海機械、惠博普、海默科技等漲幅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漲幅。

任浩寧認為,同頁巖氣一樣,可燃冰亦被視為重要的后備能源,其清潔高效、儲量巨大的特性勢必受到大肆追捧,另外,A股市場概念炒作熱情一以貫之,頁巖氣第三輪招標期將近、天然氣價格上調傳聞、海工裝備和煤層氣余熱未退等諸多因素均在神開股份等概念股中體現出來,股價上漲符合漲跌基本規律。但是,由于可燃冰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框架,概念炒作的風潮難以持續。

至于能源結構,若未來高端設備制造業在油氣開發領域有實質性突破,海外勘探、凍土開發能夠穩步推進,那么我國能源結構調整有望推進,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占比會大幅下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國內尚無企業真正介入可燃冰勘探業務。神開股份董秘辦人士表示,由于勘探開采無實質性進展,在可燃冰產業規劃尚不明朗之際,公司不會考慮涉足。

可燃冰概念股飆漲并非首次。記者梳理發現,可燃冰概念股首次逆市上揚出現在2009年9月底。彼時,國土資源部宣布,我國先后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境內多次成功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繼加拿大、美國之后第三個在陸域鉆獲“可燃冰”的國家。

林伯強表示,“對于一樣未能開采利用的新型能源,不能簡單地去算其占比,用‘能滿足多少年’的能源需求去套是沒有依據的,這樣反而容易引起誤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