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12-26 09:46:41
從監管層的身上來尋找兩場“錢荒”的成因已顯得流于表面。“錢荒”實質在于,近年來監管層自上而下推動的金融創新和管制放松,遭遇到市場慣性配置資金的矛盾。
從監管層的身上來尋找兩場“錢荒”的成因已顯得流于表面。“錢荒”實質在于,近年來監管層自上而下推動的金融創新和管制放松,遭遇到市場慣性配置資金的矛盾。
今年的兩場流動性緊張局面足以讓所有的金融市場人士銘記在心。在持續兩周的流動性緊張后,6月20日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最高成交利率在30%,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最高成交于28%。這一天的市場形勢被業界冠之以“6.20事件”。半年之后,讓交易員們緊張的市場形勢再次來臨。12月20日,7天回購全天加權平均利率一路飆至8.21%。
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央行在上周四、五連續進行“喊話”,并注入流動性,以試圖平抑市場情緒。在本周二實施逆回購之后,市場緊張的神經終于得以緩解。不過,導致這種流動性緊張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并未隨著流動性緊張的潮水而褪去。
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金融產品創新、金融脫媒等正推動商業銀行的負債端成本日益上升,這就要求銀行資產端的回報率也要上升,因而商業銀行必然提升投資的風險偏好,從而成為加劇資金供求結構失衡的推手。
由此,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程度不斷加劇,這也就成為影響到近期市場資金供求及價格的重要因素。“銀行信貸資源配置一直存在嚴重浪費。”一位銀行業內資深人士告訴上證報記者。
一方面,一些行業企業雖然不缺資金,但由于被銀行認為“資質”好,而出現長期享有銀行大量且廉價信貸資金的情況。另一方面,為了避免一些行業企業“壞賬”、或幫助償還到期利率等,銀行被迫追加信貸資金的情況也較為普遍。
而在此情況下,銀行就需要開始考慮提升資金運營效率,“比如拆借債券、抵押,借短放長,還有通過同業業務來擴大資產負債表”。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加劇,正不斷加大其流動性管理的難度。有報告就提出,“經過年中流動性緊張的考驗后,銀行家對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評估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可以預計的是,商業銀行若不能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提升銀行自身流動性管理能力,那么2014年這種緊張局面或仍難避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