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聚焦

每經網首頁 > 行業聚焦 > 正文

調控漸轉向長效機制 資金“棄樓入股”力度有限

2013-12-29 22:56:5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郎曉俊 李映泉    

每經記者 郎曉俊 李映泉

在2013年一直表現火爆的房地產市場,臨近歲末卻突然“剎車”。各地的調控細則紛紛出臺,使得多個大中城市的房產銷售行情轉淡。隨著調控政策轉向以長效機制為目標,利用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抑制房地產泡沫的預期出現,2014年的房價漲勢有可能將趨于緩和,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需求也將逐漸變淡。

隨著金融市場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是否能夠再次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長效機制壓樓市投資空間

2013年12月1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與以往不同的是,在2013年的會議中,提到有關房地產的只涉及“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房”等方面,對于房地產調控卻并未提及。這也意味著,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管理,將從行政手段為主的方式,逐步轉變成市場主導的方式。

1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部署的2014年財政工作中,房產稅立法、消費稅制度完善等改革列入日程。

天相投顧分析師石巖表示,通過房產稅等措施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整,有利于建立起一套長效機制,通過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從而有效解決高房價問題。同時,政府主導保障房、公租房等建設,也將對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

“房地產價格已處于一個相對高點,投資性購房將面臨短期內難以獲利轉手的尷尬情況。因此目前若再將房產作為投資品投資,風險會加大,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眱|房網市場研究部羅興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房地產市場已不再適合作為投資品,那么,投資房地產的資金瞄準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

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在投資領域,房地產行業和股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對立情形,從投資的保值增值上來看,過去的數年間,房地產市場遠遠領先于股市,其全面上漲的態勢也強于股市結構性上漲的情況。因此,投資者的目光自然首先投向了房地產市場。

但隨著房產稅、保障房建設等一系列深層次改革逐步推進,房地產市場將經歷去泡沫化和去投機化的過程,而這將對股市產生直接影響。該分析師認為,“首先,去投機化將使大量的資金從房地產行業中撤離,其次,會使其他行業領域的投資上升,使經濟轉型能夠全面活躍起來?!?/p>

他認為,由于房地產行業囤積了大部分資金,導致全社會資本平均收益下降,資金就必須尋找到新的投資渠道。而證券市場目前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新股發行改革、優先股的推進等,為構建股市的良性循環,吸引場外的增量資金提供了條件。而這正好能夠給從樓市撤出的資金提供一個新的投資選擇。

不過,該分析師也表示,由于地產行業囤積的各路資金過于龐大,撤離樓市和流入股市的程度還有待觀察。在市場資金面整體趨緊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能夠對這些資金產生多大的吸引力,還是未知數。

“棄樓入股”作用幾何?

2013年房價持續高漲的現狀引發了市場對2014年樓市調控新政出臺的預期。此前每當樓市調控政策出臺之際,市場上總有“資金棄樓入股”的呼聲,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這一說法還有待觀察。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過去幾年較為重大的樓市調控政策后發現,歷次政策出臺后,股市漲跌表現不一。

2010年4月17日,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被稱為“新國十條”,其中提出了停發第三套房貸款、遏制外地炒房者以及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不過,上證指數在政策發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 (2010年4月19日)大跌4.79%,隨后的三個月內持續下跌,從3000點一線一直下探至2300點附近才筑底回升。

2010年9月29日,國家有關部委要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當時被稱為“史上最嚴的調控政策”。這一政策出臺后,A股出現了明顯反應,自2010年9月30日起,上證指數從2600點附近一路上漲至3100多點,在短短26個交易日內漲幅超過20%。不過,這一行情沒有持續太久,股指隨后再度陷入震蕩調整。

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公布八條最新樓市調控政策,被稱為“新國八條”,這一政策強化了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其中提出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60%。該政策出臺后,同樣觸發了A股的一輪反彈,滬指從1月27日的2700點左右經歷了近三個月的上漲并突破了3050點。

到了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出臺“新國五條”政策,提出對二手房征收差額20%的個人所得稅。這一政策的出臺正值A股上行至2400點的高點,股指隨即出現調整。

“從上述表現來看,‘棄樓入股’雖然在市場上呼聲很高,但真正從樓市流向股市的資金卻并不多見,雖然也有樓市調控帶來的股市反彈,但反彈的高度以及持續性都并不理想?!币晃凰侥既耸肯蛴浾弑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郎曉俊李映泉 在2013年一直表現火爆的房地產市場,臨近歲末卻突然“剎車”。各地的調控細則紛紛出臺,使得多個大中城市的房產銷售行情轉淡。隨著調控政策轉向以長效機制為目標,利用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抑制房地產泡沫的預期出現,2014年的房價漲勢有可能將趨于緩和,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需求也將逐漸變淡。 隨著金融市場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是否能夠再次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長效機制壓樓市投資空間 2013年12月1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與以往不同的是,在2013年的會議中,提到有關房地產的只涉及“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房”等方面,對于房地產調控卻并未提及。這也意味著,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管理,將從行政手段為主的方式,逐步轉變成市場主導的方式。 12月25日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部署的2014年財政工作中,房產稅立法、消費稅制度完善等改革列入日程。 天相投顧分析師石巖表示,通過房產稅等措施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整,有利于建立起一套長效機制,通過市場化改革逐步推進,從而有效解決高房價問題。同時,政府主導保障房、公租房等建設,也將對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 “房地產價格已處于一個相對高點,投資性購房將面臨短期內難以獲利轉手的尷尬情況。因此目前若再將房產作為投資品投資,風險會加大,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眱|房網市場研究部羅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房地產市場已不再適合作為投資品,那么,投資房地產的資金瞄準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 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在投資領域,房地產行業和股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對立情形,從投資的保值增值上來看,過去的數年間,房地產市場遠遠領先于股市,其全面上漲的態勢也強于股市結構性上漲的情況。因此,投資者的目光自然首先投向了房地產市場。 但隨著房產稅、保障房建設等一系列深層次改革逐步推進,房地產市場將經歷去泡沫化和去投機化的過程,而這將對股市產生直接影響。該分析師認為,“首先,去投機化將使大量的資金從房地產行業中撤離,其次,會使其他行業領域的投資上升,使經濟轉型能夠全面活躍起來。” 他認為,由于房地產行業囤積了大部分資金,導致全社會資本平均收益下降,資金就必須尋找到新的投資渠道。而證券市場目前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新股發行改革、優先股的推進等,為構建股市的良性循環,吸引場外的增量資金提供了條件。而這正好能夠給從樓市撤出的資金提供一個新的投資選擇。 不過,該分析師也表示,由于地產行業囤積的各路資金過于龐大,撤離樓市和流入股市的程度還有待觀察。在市場資金面整體趨緊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能夠對這些資金產生多大的吸引力,還是未知數。 “棄樓入股”作用幾何? 2013年房價持續高漲的現狀引發了市場對2014年樓市調控新政出臺的預期。此前每當樓市調控政策出臺之際,市場上總有“資金棄樓入股”的呼聲,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這一說法還有待觀察。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過去幾年較為重大的樓市調控政策后發現,歷次政策出臺后,股市漲跌表現不一。 2010年4月17日,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被稱為“新國十條”,其中提出了停發第三套房貸款、遏制外地炒房者以及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不過,上證指數在政策發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2010年4月19日)大跌4.79%,隨后的三個月內持續下跌,從3000點一線一直下探至2300點附近才筑底回升。 2010年9月29日,國家有關部委要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當時被稱為“史上最嚴的調控政策”。這一政策出臺后,A股出現了明顯反應,自2010年9月30日起,上證指數從2600點附近一路上漲至3100多點,在短短26個交易日內漲幅超過20%。不過,這一行情沒有持續太久,股指隨后再度陷入震蕩調整。 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公布八條最新樓市調控政策,被稱為“新國八條”,這一政策強化了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其中提出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60%。該政策出臺后,同樣觸發了A股的一輪反彈,滬指從1月27日的2700點左右經歷了近三個月的上漲并突破了3050點。 到了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出臺“新國五條”政策,提出對二手房征收差額20%的個人所得稅。這一政策的出臺正值A股上行至2400點的高點,股指隨即出現調整。 “從上述表現來看,‘棄樓入股’雖然在市場上呼聲很高,但真正從樓市流向股市的資金卻并不多見,雖然也有樓市調控帶來的股市反彈,但反彈的高度以及持續性都并不理想?!币晃凰侥既耸肯蛴浾弑硎?。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