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01:13:20
每經記者 張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
事實上,農業科技成果轉換和應用效率低,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軟肋。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國家提出將重點關注農業現代化,著力解決我國農業效率低下的問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楊凌示范區成立已有16年,考察其成立以來在現代農業示范方面所做的工作和遭遇的困窘,具有現實和典型意義。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我國農業產業化以及楊凌示范區相關問題,采訪了長期關注研究農業經濟的學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征兵。
農業科技轉換效率低
NBD:為什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轉換效率低,農業難以產業化?
王征兵: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換率比較低,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很多農戶經營規模比較小,一般平均每戶大概5~6畝或7~8畝地,從全國來看,人均耕地面積大概為1.2畝~1.3畝地,因為經營規模很小,農戶感覺科學技術的影響并不大。
第二個原因在于,我們沒有一個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導致我國農業科技轉換效率不高。
NBD:事實上,除了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轉換效率低,農業經營效益似乎也不高?
王征兵:對,這也與規模有關。某位專家曾寫的研究報告提到,美國農民種一畝小麥的平均收益是70元,而陜西農民一畝小麥的收益要比美國農民的收益高出4倍,但是陜西農民為什么收入更低,這就相差到了規模上,美國農民種小麥的面積能達到上萬畝,而我們國家的種植規模太小。
第二個原因是農民在經營方面積極性不高,種糧對于很多農民而言,只是附帶性的收入,很多農民的主要收入靠打工,種地收入不如打工收入。所以,很多農民認為,種地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他們不愿意在農業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土地效率不高。
第三是很多農民沒有掌握農產品營銷的技巧和方法,商品分多種檔次,但農產品就沒有那么多,實際上農產品也應該拉開差距,根據收入和需求的不同,去生產相應不同檔次的產品,但現在農民一般沒有品牌意識。
楊凌仍需國家“輸血”
NBD:楊凌示范發展整體情況怎么樣?作為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示范區,您對其在現代農業示范方面的評價是什么?
王征兵:楊凌示范區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是毫無疑問的。它依托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比如在小麥、玉米、油菜方面研究出了許多優良的品種,通過優良品種我們輻射到了全國。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示范區在省內設立了十幾個農業示范站,通過示范站培育優良的品種和新的栽培技術,并可以做相應的樣本推廣,可以讓農民去模仿。比如在白水縣有蘋果試驗站,在西鄉有茶葉基地,在周至有獼猴桃農業示范基地,這些對于楊凌農業發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還有一個是已舉辦了20屆的農高會,通過楊凌農高會,各種科研成果得以展示。但是楊凌示范區雖然在農業示范推廣上作用顯著,但是與社會的需求,國家的需求還是有一定差距。
NBD:對于以上困境,楊凌示范區如何破題?
王征兵:國家要認識到農業科技和工業科技的不同特點,楊凌示范區是省部共建,希望國家和省里能夠給示范區更多的支持。農業技術和工業技術截然不同,工業技術很容易轉換,企業家對此很感興趣,它很快能夠自我造血,政府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錢,但農業就不一樣。
這幾年楊凌示范區的投入有所減弱,但因為楊凌是我國唯一的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全國沒有第二個樣本可循。所以需要國家來扶植,多投入資金。
科技轉換平臺欠缺
NBD:據了解,楊凌示范區成立16年來亦遇到諸多困境和障礙,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王征兵:我們目前缺乏這方面的企業家,應該通過他們和專家合作去推廣新技術。此外,在推廣方面的激勵機制有待完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國內建立這么多農業示范站,但示范站存在資金如何支撐的問題,前期學校可以投入,但難以長期維護。
第三個方面,我們缺少科技轉換、供需銜接的一個平臺。比如許多農民反映,需要一些科研技術,沒有一個相應的接洽平臺和信息對接的平臺。
NBD:您剛提到農業示范站存在資金問題,具體是指什么?除此之外還存在哪些問題?
王征兵:現在示范站基本上還是靠示范區和大學本身資金投入,多數示范站自身造血功能不強,但一直依靠地方財政學校支持,長期也不現實。
除此之外,有農民反映,示范站的技術大多太高端了,雖能改變農民的觀念,但實際應用性不強,農民希望能夠有一些他們能夠模仿的東西。還有一個是農業示范站這樣的樣本還不夠多,不夠集中,作為農業示范區,應該讓外來借鑒者能看到一些專業化的展示樣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