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01:13:2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業軍 發自廣州、深圳
每經記者 張業軍 發自廣州、深圳
“電腦城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下滑,且不見谷底。”這是來自一份調查機構的調查數據。與此呼應的是,北京中關村、深圳華強北等全國知名電腦城集中地的身影,在消費者心中日漸淡化和模糊,而以京東、天貓等為代表的網上商城正日益興盛。
這是“獅羊論”的又一塊線下試驗場。不過電腦城的式微,卻不僅僅源于“電商獅子們”的兇猛,3C產品結構的內在變革或許才是“謀殺”電腦城那只隱形的手。
轉型路徑在哪兒?轉型電商、去IT化以求自救,抑或其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當下由于電腦城的管理模式各異,而存在不同的轉型嘗試。一種強調以體驗、社交、互動,以關系鏈經營為核心的商業模式,適合開店時間較長、客戶資源較多的老店;一種是開辟特色餐飲,來為IT產品銷售增加附加值。然而,記者發現,那些剛剛試圖轉型電商的電腦城商戶,正在陷入“做還是不做”的兩難。
深圳市華強北路,一個平常的下午。
銷售員王斌正在新華強電子世界一家商鋪前和人聊天,和賣場里的其他商鋪一樣,擺著琳瑯滿目的數碼產品的柜臺,卻鮮有顧客光顧。
上述一幕,在華強北輝煌時期是難以想像的。有著“中國電子第一街”稱號的電子市場交易商圈華強北,早在2007年10月,就誕生了中國電子市場價格指數,使深圳成為中國電子市場的“風向標”、“晴雨表”。
光景變遷。如今的華強北,顧客稀少到要商戶雇人到街頭招徠。守候路邊的銷售員拿著印刷好的電腦配置單,拉攏顧客。
2013屆大學畢業生王朋便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員。她在人行道上攔住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希望能找到一個有效客戶。
記者在華強北調查發現,從事批發業務的華強電子世界等市場尚未有明顯的衰落跡象;但面向消費者的DIY及數碼市場,則面臨生意冷清和嚴重的“空鋪潮”。
生意清淡外出“堵客”
學會計專業的王朋,因為“這份工作很有挑戰性,很能夠鍛煉人”而從事街頭銷售。每月底薪1500元,邀請顧客在店里裝機之后,按照銷售額提成。在銷售業績達到4000元之后的增量,以與單位三七分成的比例,分享銷售利潤。
據王朋介紹,現在生意太難做,旺季的國慶節假期前三天,她的成交業績為0,而10月前半個月,她的業績只是一臺電腦。
在賽格廣場,王朋把記者帶到位于三樓靠近電梯口的一家DIY裝機店,店內銷售人員正熟練地在電腦配置單上填寫著配置和價格。銷售員王小濤(化名)向記者提供了一個配置方案,報價1750元,記者感覺其故意降低配置以壓低價格。當記者表示要再去別家店鋪時,他表示給記者重新報價,最終報價低到1500元。確定記者無意購買后,王小濤將報價單揉成一團扔進紙簍。他說,這是為了防止顧客在京東、淘寶等網站上比價。
王小濤的無奈之舉,正是華強北人氣加速下滑的縮影。根據華強北街道的數據,商圈中14家代表性單位,2013年夏季有13家日均人流量下降10%~20%,4家營業額比2012年同期下降。
除了對潛在客戶進行“圍追堵截”,價格戰也打得難解難分。在筆記本賣場,一臺筆記本的利潤也就在200~300元,“賠本賺吆喝”的事很常見。比如,一臺在戴爾官網上售價4299元的電腦,在新華強電子世界一樓某戴爾筆記本專柜,銷售人員報出了3800元的價格。
王斌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種狀況已經很久了,即便在中秋、國慶假期這樣的銷售旺季,賣場里的人流也總是“稀稀拉拉”。
退租轉租潮再襲/
新華強電子世界管理處銷售部主管李亞露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每年9月15日是各個商鋪租約到期的日子,由于近幾年IT賣場生意愈發慘淡,不少小商戶選擇不再續約,那些再出租的商鋪一般都是大商戶擴大了的店面。
據李亞露介紹,賣場內商鋪租金按地段和店鋪面積進行劃分,月租金在3000~9000元之間。離電梯口越近,樓層越低,店鋪越大,價格越高。
華強北商圈的曼哈數碼城、遠望數碼商城、賽博數碼廣場等高樓層的柜臺很多貼出“低價招租”的小廣告,樓層越往上、空置率越高。
不僅僅在深圳,廣州的此類電腦城也在承受類似的煎熬。
南方數碼都薈位于廣州崗頂數碼商圈核心位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要轉手商鋪的商家和銷售商鋪的房屋中介到處都是,他們在街邊舉著出租、轉售的牌子。打聽一下,那兒的商鋪每平方米售價3萬~6萬元,一些面積稍大的商鋪還有優惠。5年前,崗頂商圈的電腦城還是一鋪難求,一個旺鋪光“頂手費”就能達30萬元。
與華強北不同,廣州崗頂商圈因為產權分散,一些商鋪由私人購買產權,委托管理給中介公司統一租賃經營。如今鋪面人氣大落,私人業主便集中拋售。
同屬崗頂商圈的百腦匯數碼廣場銷售員吳威最近覺得上班很無聊,“看店近一年了,每天來店的人里,三個就有兩個是問路的。想買東西的人里,三個就有兩個是來比價的。”吳威還遇到過純粹為打發時間的客人,“我把機子從倉庫里拿出來,幫客戶調試好,要付錢的時候對方卻說不要了。”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說:“數碼產品這類標準化產品,受電商的沖擊尤其嚴重,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都已習慣網上購買。而電腦城這個行業已進入成熟期,利潤越來越薄。加上外部原因,比如商業地產鋪租不斷升高、人工成本升高,經營實體店的競爭優勢顯然遠不如電商。”
商戶試水多種轉型/
被電商動了奶酪的傳統電子商城如何轉型?
華強北遠望數碼城A1-220,經營手機配件的陳洛豪正在盤點庫存。
2008年4月,陳洛豪在曼哈數碼通訊廣場開出了自己的手機配件批發店,至今已有新曼哈數碼廣場、遠望數碼城等3家門店。3間門店似乎不那么熱鬧,但是每天的交易量驚人,日銷售量接近2000件。他的秘訣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強化關系鏈經營。
陳洛豪的批發生意主要是熟客生意。基于這一點,他在2012年7月開發了一個類似進銷存的網站系統,專門面向熟客做批發業務。啟用這一銷售平臺后,效率大大提高,減少了10多名銷售管理人員,門店的定位也隨之重構。
陳洛豪介紹,早在2012年,他就覺得門店已經少有新客戶了,自己手上唯一的競爭資源就是幾年積累下來的熟客關系鏈。陳洛豪決定通過互聯網來強化關系鏈,“現在門店只是當作線下發貨配送點而已。”
2013年初,陳洛豪將網站平臺開發成電子商務網站,“居然有很多零售客戶注冊下單,我們都拒絕了。因為我們只做B2B,不做B2C業務。”
從實體店使用進銷存軟件進行信息化管理,再到自行開發在線銷售平臺,最終推出專用電商網站,陳洛豪的轉型之路,就是利用互聯網將手中的關系鏈做實做強。
陳洛豪只是華強北龐大轉型隊伍中的一員。據他介紹,華強北大部分商戶退鋪后并未退出IT行業,“電腦城原有的主業PC產品生意確實非常冷清,我身邊很多PC店老板要么改做手機及配件業務,要么去從事上游生產加工行業。實在沒轉型門路的,就直接退出這個行業。”陳洛豪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華強北所有撤柜的商戶中,有一半以上轉行從事電子配件加工,真正退出IT行業的為數很少。
餐飲為IT消費增值/
“如果2008年就開始做電商,或許還有機會在爭到一席之地。但是到了2012年才想去做,顯然已經晚了,轉型電商必死無疑。所以百腦匯的轉型措施將是做大眾消費領域的餐飲美食。”百腦匯市場部主管吳小姐這樣告訴記者。
11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廣州百腦匯看到,百腦匯整個第五層都將用來開美食店,主打臺灣美食。百腦匯廣州店總經理黃仁豪表示,“商戶認為美食區只是相關的配套設施,其實現在消費者都喜歡將購物與休閑結合起來。IT電腦與餐飲是兩種不同的業態,消費模式怎樣結合需要探索,我們希望有更多IT消費者在購買IT產品的同時,也順路去美食區消費,這樣可以創造更多收入。”
有消息稱,廣東省電腦商會近期將召集太平洋數碼廣場、展望數碼廣場等商城的負責人座談交流,尋求商圈的轉型升級之路。廣東省電腦商會會長陳芝華表示,崗頂商圈即將與鄰近的天河商圈一樣,開始走提供“體驗式購物”路線。
除了對經營范圍進行調整,百腦匯還在2013年上半年重新布局了“百腦匯服務中心”,提供相關產品的免費檢測和退換服務。二樓商鋪開始轉向體驗店模式。
研究商業地產的王先慶認為,朝著展貿型和體驗型的方向轉變,或許對崗頂等IT商圈來說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行業觀察
后PC時代傳統賣場盡顯老態電腦城轉型電商陷兩難
每經記者 張業軍 發自廣州、深圳
無論是深圳華強北,還是北京的中關村,抑或廣州的太平洋、百腦匯,作為國內一線城市中以IT數碼產品而聞名的成熟商圈,在2003年到2010年期間,人氣一直有升無減,一大批商戶憑著2米柜臺日進斗金。
然而,隨著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網站近年來的迅猛發展,以及隨之帶來的消費習慣轉變,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電子第一街”,正在遭遇轉型困境。
兩種驅動力在瓦解IT賣場。一方面,桌面產品PC機大勢已去,移動互聯終端的崛起讓智能手機產業迅速上升,目前絕大多數PC及配件廠商面臨業務下滑甚至陷入生存困境;另一方面,電子商務讓實體店消費轉為網購,嚴重沖擊了傳統的電子賣場業態模式。
作為傳統渠道商的電子商城,原本更有資源從事電子商務轉型,然而,一直以來,并無實現電商轉型的成功案例。
PC大勢已去
2013年10月24日,雷柏科技董事長曾浩在第三季度公報上表示,受前三季度國內一線城市電腦城衰退及傳統PC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預計2013年公司業績仍會出現下滑。
作為國內銷量領先的PC鼠標和鍵盤廠商,雷柏科技前三季度主營銷售收入約2.97億元,同比下降了11.69%,利潤3360余萬元,同比大降43.47%。存貨較期初增加45.87%。
資料顯示,雷柏的鼠標、鍵盤在國內九成電腦城內都有銷售,因此其產品的銷售狀況,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國內電腦城活得好不好。業內人士認為,雷柏科技作為典型的PC配件商,其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成百上千家電腦城共同面臨的困境。
11月19日,Gartner分析師崔西·蔡(TracyTsai)表示,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兩位數降幅后,全球PC出貨量下滑的趨勢即將觸底。
崔西·蔡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將下滑3%,而第三季度的降幅為8.6%。自從平板電腦和移動設備崛起后,PC廠商就面臨著出貨量下滑的尷尬。
來自著名IT市場分析師約翰·多諾萬的最新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PC出貨量還會下跌10%至3.15億臺,2014年還將下跌5%至3億臺。
陳老板的網店
在廣州太平洋電腦城一間15平方米的小店鋪里,陳先生已經在這里堅守了10年。陳先生所經營的耳機店在廣州天河崗頂的IT賣場商圈屬于小眾化商品。
2003年,陳先生在太平洋電腦城一期二樓租下了一個柜臺,開始銷售耳機,“那真是金子一般的年月。”說起當時的情景,陳先生難掩懷念之情,“2003~2005年的時候是生意最好做的時候,每個月的營業收入都能達到4000~5000元。”
到了2008年,電腦城里不少商戶都開始開淘寶店,當年11月,陳先生也跟風在注冊了一家網店。不過,網店并沒有給陳先生帶來直接利益,相反,商戶們在網上比拼價格,最后大家都無利可圖。
彼時,零售業尚未受到電子商務的沖擊,每個周末來太平洋電腦城購物的人還絡繹不絕。于是,在2009年,陳先生關掉了網店。
陳先生的這家耳機實體店,合伙人有3個,沒有雇傭人工,客戶也以多年積累下來的老客戶為主。因為經營有道,加上耳機的銷售重于售前的體驗——試聽,因此陳先生還算沒有煩惱。
但是后來,來自電商的沖擊逐漸無法避開,很多產品線受到波及。陳先生表示,電商渠道做大后,通過大批量采購,實現了單價極低的競爭優勢。短短兩三年,就將一些標準化產品的市場吞噬殆盡。
自己做電商不如傳統店有利可圖,而等到他人將電商做得風生水起后再去做電商,則更加沒有機會,這便是許多傳統實體店面臨的盈利悖論。
網購人群年齡漸長
關于實體店與網店的成本對比,陳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太平洋電腦城一期的這家店鋪,每個月成本15000元,這15000元包括了鋪租、電費、管理費、空調費、通訊費,外加一個人的人工。
而開一家網店,以每人每月3000元的薪水來算,雇1個人,加上水電,在郊區的房租,每月的成本不足6000元。
最重要的是,網店不用交稅,實體店的稅收則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相比網店的低成本,京東、蘇寧易購這樣的電子商務巨頭的成本相對要高許多,但對于實體店而言,成本依然很低。陳先生說,同樣品牌同樣型號的IT數碼產品,京東上的價格比實體店要便宜400元,究其原因,在于京東的資金雄厚得多,同樣的產品,小商戶的月銷量不過幾百臺,而京東可以上萬。
因此,京東可以從廠商那兒拿到更便宜的進貨價,雖然需要交稅,但相對賣場內的商戶來說,成本依然要低。
相比蘇寧和國美這樣的3C大賣場,國內電腦城幾乎千篇一律地由中小商戶組成,沒有集采能力,無法形成平臺優勢。
正是從2010年起,各大電子商務網站開始走向大舉擴張之路。以京東商城為例,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2年短短兩年間,京東商城的銷售額分別為102億元、210億元、660億元。2011~2012年一年間,其年增長率超過113.6%。
電子商務企業的擴張帶來的是消費習慣的轉變。根據CNIT-Research(中國IT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近2.5億人,網絡購物人數占網民人數41%,較2011年的35.7%提升了4.4個百分點,其中25~30歲的網絡購物用戶最多,19~30歲之間的網購用戶占總數一半以上,達到56%。31~35歲的網購用戶占比17%,35~40歲的占12%,40歲以上的占11%。
CNIT-Research認為,31歲以上網購用戶占比達到40%,說明大齡段網購用戶在年輕網購用戶的帶領下,在總網購人數中的占比已有大幅提升。而當這種消費習慣養成以后,實體店作為一種銷售渠道的本質,必然面臨被全面代替的命運。(文韜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