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01:13:49
“關于土地污染問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在昨日(12月30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拋出了上述數字。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關于土地污染問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在昨日(12月30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拋出了上述數字。
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鎘大米”、“重金屬蔬菜”等事件的曝光,也讓土壤污染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但是,之前我國官方未有完整我中國土壤污染確切數據公布。
“土壤污染事件頻發,是我國環境容量到達臨界點的表現之一。”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錢冠林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易修復等特點,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土壤污染詳細狀況尚未披露/
關于土壤現狀,我國并沒有一個詳實的數據。
“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18億畝耕地的8.3%。”該數據由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于2011年10月2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的正式報告中披露。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土壤污染的詳細家底也并未公之于眾。
但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中,國家提出了土壤污染調查和治理的目標。其中,首要目標就是摸清污染家底,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確保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點位達標率不低于80%。
國土資源部此前也曾透露,中國目前正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繪制土壤重金屬的 “人類污染圖”,以摸清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實際情況。
必須重視土壤問題/
迄今為止,環境保護非常關注水、空氣的污染,在大眾都能對PM2.5點評一二的當下,大多數人對土壤的污染卻知之甚少。
土壤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工礦業的“三廢”排放。廢渣經雨水淋溶污染土壤,廢水經河流污染農田,廢氣(包括汽車尾氣)通過大氣沉降在土壤中累積;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化肥、農藥、地膜的過度使用,造成污染物在土壤中長期殘留。禽畜飼料中含有銅、鋅、砷等添加劑,長期使用禽畜糞便作為有機肥也可造成土壤污染;三是垃圾圍城、圍村,污染土壤。
錢冠林表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易修復等特點,一旦被污染,危害極為嚴重,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
環保部2013年發布的《中國土壤環境保護政策》顯示,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已經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
該報告稱,在各類環境要素中,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大量水、氣污染陸續轉化為土壤污染,損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等特征,其對人類的危害將是災難性的。
錢冠林還表示,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搬遷工礦企業的職工安置,農民經濟受損和人民群眾健康受損的補償問題等,如不能妥善處理將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每年拿幾百億治污試點/
盡管目前我國的土壤環保工作仍然是以監測和摸清家底為主,但行動方向已漸漸明朗。
王世元表示,下一步為解決土地污染問題,國家每年將拿出幾百億元,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嚴重超采綜合治理的試點。
2012年,財政部與農業部還聯合下發了 《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財政部已向農業部撥款8.27億元,由農業部用五年的時間對全國農產品產地的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調查。
錢冠林建議在大中城市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等,開展重大修復示范工程。
王世元說,在重工業發達地區要進行修復和治理,也要進一步退耕還林還草,這都需要統一部署。
“我們的大氣和水污染治理已經走了將近40年的歷程,但是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幾乎還沒有啟動。”2013年12月8日召開的“2013年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公開表示,基于這一出發點,一旦土壤修復市場打開后會非常大,遠遠超過大氣和水的治理,將是幾十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不過,有研究顯示,污染土壤修復治理資金需求巨大,如荷蘭2000~2009年土壤污染修復成本為3.35億歐元/年,其中政府投入為1.6億歐元/年。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土壤保護成本∶土地可持續管理成本∶場地修復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關系。
土壤環境保護首要的做法無疑是避免污染,有媒體報道稱,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已把 《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一類立法項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