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3 01:14:24
原本計劃在2014年貢獻利潤的海南海藥人工耳蝸項目,近日陷入了仿制風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牟璇 發自廣州、成都
每經記者 金喆 牟璇 發自廣州、成都
原本計劃在2014年貢獻利潤的海南海藥(000566,SZ)人工耳蝸項目,近日陷入了仿制風波。
1月2日,央視新聞引述舉報人王宇澄說法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其實是“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該產品的生產者為海南海藥子公司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上海力聲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盡管上海力聲特在2011年就獲得了人工耳蝸的生產批文,但近年來銷售業績一直不理想。2013年中報顯示,人工耳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34.4萬元,同比下滑52.64%。
昨日(1月2日),海南海藥股價午后放量大跌,14時公司宣布即時停牌,待刊登相關公告后復牌。昨日,記者致電海南海藥董秘辦,但對方電話一直處于忙音狀態。
不過,據全景網消息,海南海藥總經理任榮波對此事回應稱,“這個技術是按國家專利轉讓的,產品沒有問題”。但這一說法記者未能從公司方面得到證實。
耳蝸產品被指學術造假/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遭學生王宇澄舉報學術抄襲、科研剽竊等。王宇澄在舉報中稱,王正敏至少57篇論文涉抄襲,還“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央視記者調查發現,王正敏團隊以各種名義申報項目,僅2012年就獲得經費4000多萬元。
央視同時在節目中質疑人工耳蝸研發的自主知識產權是通過購買澳大利亞科利耳公司的樣機,參考、模仿、破解芯片制造而來,其團隊成員也承認國產人工耳蝸非自主研發,65%引用國外技術,35%自主研發。
廣東武警醫院耳鼻喉研究所副主任醫師梁國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人工耳蝸對生產技術、后續配套的要求特別高,目前市場基本以外資品牌為主。如果人工耳蝸發生漏電,會引起疼痛,漏電屬于技術不過關的表現。“人工耳蝸不是簡單地裝上去就可以了,還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師進行語言訓練來配合,很多地方要跟進。目前全球而言,澳洲生產的產品總體質量最好,價格也相對較高,要30多萬元。”
亦有行業人士認為,如果人工耳蝸技術遭到調查,可能將對海南海藥相關業務帶來不利影響。“總體來說,國內人工耳蝸技術不成熟,但外界對海南海藥還是有些期待?,F在碰上這事,對股價肯定有影響。但從這兩年表現來看,產品銷售一般,對公司業績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影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曾計劃2014年貢獻利潤/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只有上海力聲特、杭州諾爾康、沈陽弘鼎康享有人工耳蝸的生產資質。這3家公司的背后,是龐大的市場。
由于此前國內品牌的缺位,人工耳蝸市場一直被外企壟斷。2011年初,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拿到了國家藥監局的批文,成為了國內首家掌握人工耳蝸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海南海藥也一度因身披人工耳蝸概念而被市場炒作。
宏源證券2013年4月在一份海南海藥的研報中指出,人工耳蝸的市值空間高達300億元,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是國內第一個通過臨床試驗的品種,有望實現進口替代,分享人工耳蝸的巨大市場。目前國產人工耳蝸價格為5萬~7萬元,按照6萬元均價、7%的滲透率測算,國內739萬重度耳聾患者帶來的人工耳蝸市場容量為310億元。
然而,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產品表現與外界期待大相庭徑。據海南海藥2013年中報披露,該期公司人工耳蝸的營業收入為334.40萬元,同比下滑了52.64%;毛利率62.56%,同比下滑了3.56%。其中,人工耳蝸的營業收入僅占到公司上半年總收入的0.59%,收入占比極小。
對此,海南海藥董事長劉悉承在2013年11月的一次活動中向投資者解釋稱,人工耳蝸產品業績未達預期的原因主要還是技術步伐沒有跟上,但上海力聲特擴建項目2013年底有望完成,預計銷售業績在2014年將會轉好。
“人工耳蝸技術是關鍵,短期內還很難取代進口品牌。再加上這一輪風波,公司應把更多精力放到抗生素和原料藥生產研發等主業上。”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股價跌停 機構集體買入/
受“仿制國外人工耳蝸”消息影響,海南海藥昨日(1月2日)下午開盤后出現放量跌停,截至14時,公司股價報10.06元,封于跌停板。隨后公司宣布,自1月2日即時停牌,待公司刊登相關公告后復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致電海南海藥董秘辦公開電話,該座機一直處于忙音。隨后,記者致電上海力聲特公司電話,一位女士表示稍后會有正式的說明發布,目前不作公開回應。
盡管海南海藥遭遇了2014年新年首個“黑天鵝”事件,但從交易公開數據來看,不少機構卻選擇了買入。根據龍虎榜數據顯示,海南海藥昨日遭一家機構席位、國信證券深圳紅嶺中路營業部、申萬??邶埨ツ下窢I業部、恒泰長財交易單元以及國元證券合肥長江路營業部集體拋售,上述五家營業部分別賣出1589.60萬元、1177.97萬元、703.91萬元、590.08萬元以及524.49萬元。但買入席位中,驚現了四席機構席位,分列第一、第二、第四、第五位買入,上述四家機構分別買入839.30萬元、804.80萬元、412.60萬元以及410.73萬元,買入第三席為華西證券成都東一環營業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