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港股

每經網首頁 > 港股 > 正文

娛樂之王邵逸夫辭世 曾開創華語娛樂業“大時代”

2014-01-08 01:05:1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陳婷 區家彥發自北京、廣州    

每經記者 趙陳婷 區家彥發自北京、廣州

一生拍了1000多部電影,開了200多家影院,建立最賺錢的“東方好萊塢”,創辦全球最大的中文電視節目制作商……作為打造邵氏影業、無線電視兩個影視王國的娛樂大亨,叱咤娛樂圈大半個世紀的邵逸夫所經歷的百年,似乎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

香港無線電視官網于昨日(1月7日)發布消息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00511,HK,以下簡稱無線電視)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7日晨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從電影到電視劇,邵逸夫可以說是把握到了媒體潮流的更替,并且在這兩撥潮流中都是以領軍人物的姿態出現。從他的一生,可以看到華語地區深刻影響了幾代人大眾娛樂的變遷。”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這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邵氏初戰影壇/

邵逸夫爵士,原名邵仁楞,號逸夫,是香港知名的電影制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香港后也被尊稱 “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他旗下的無線電視更成為香港電視行業的霸主,多年來在香港居收視領先地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對邵逸夫的離世表示哀悼。梁振英表示,邵爵士長期以來在香港大力推動演藝事業的發展,取得顯赫成績,他亦推動公益事業,包括在內地及香港的教育事業,并在全球推動科研發展,是大家十分尊重的一名長者。

邵逸夫的人生履歷堪稱是一部TVB的勵志劇。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杰在1925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但公司在香港的發展并不順利,直至1957年,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回港以32萬港元買下香港清水灣一宗土地,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開展他的電影事業。

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等一批新人。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為香港影業史上所罕見。1977年邵逸夫獲英女王冊封,被賜予爵士銜頭。

但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隨著嘉禾電影與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邵氏電影業開始走入下坡,邵氏電影從此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線電視。直至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至此,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

1967年底,邵逸夫決定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后來香港電影行業的逐漸衰退,證明了他獨到的眼光。

無線電視開啟“大時代”/

1967年11月19日正式開業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見證了邵氏基業的“大時代”。

1965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于1967年正式啟播,并由最大股東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務董事。作為香港首個無線電視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常被稱為 “無線電視”或“無線”,坊間又有 “TVB”、“三色臺”之稱。

1980年,無線電視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接任后即逢對手麗的電視(亞洲電視的前身)發動兩臺間的第一次電視戰。

無線電視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射雕英雄傳》、《大時代》、《創世紀》等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盡管亞洲電視曾多次發起反擊,但屢屢鎩羽而歸,無線電視成為香港電視行業近三十年無可爭議的霸主。

憑借香港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香港電視集團于1984年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并于1985年入選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至今,無線電視市值超200億港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華語電視臺,以及最大的華語節目供應商之一。

在發妻黃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對父親的電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2010年1月,年屆104歲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職務,只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其第二任妻子,79歲的方逸華出任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正式執掌這個電視帝國。

直至2011年3月31日,HTC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私募公司聯手買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無線電視公司26%的股權,這也意味著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

造星工廠TVB/

作為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臺,TVB的發展軌跡抹上了邵逸夫濃重的個人色彩。

在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看來,TVB當時能夠紅極一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邵逸夫創建的無線藝人培訓班。開辦于1971年的無線藝員訓練班和1973年的“香港小姐”競選,是無線藝員陣容的兩個主要來源,并已成為擴大電視臺影響力的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早期的藝員訓練班是名副其實的香港娛樂圈 “黃埔軍校”,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吳鎮宇這些華語影壇的重量級人物,當年都曾經是訓練班跑龍套的少年,而藝員訓練班也是盛產導演和監制的地方,甘國亮、林嶺東、杜琪峰、關錦鵬等也是由此開啟銀色夢想。

“當時幾乎香港所有的明星都是從這個培訓班里面出來的,TVB以這些明星為基礎,去開拓其內容制作市場,包括電視劇、電影以及其他節目內容的制作。”彭侃解釋。

有分析人士稱,“由于當時TVB與藝人簽約的年限比較長,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香港的演藝市場。”

除了大量的演藝資源,同樣不可小覷的是TVB強大的幕后制作體系。據了解,TVB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劇集制作流水線,選題、編劇、拍攝、發行甚至配音一條龍,制作周期短、效率高、令行禁止、群策群力。

不過,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中投顧問研究員蔡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TVB的發展巔峰期已經過去,近兩年處于青黃不接狀態,不論是藝人培育還是電視劇制作,都有衰退跡象。

邵逸夫生平

1907年11月19日,生于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原名邵仁楞。

1925年與大哥聯手創立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成立1934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上千部華語電影。

1967年,與利孝和等合作創辦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無線電視臺)”。日后發展成為覆蓋兩岸四地的華語電視媒體。

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經常大額捐款給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

1977年,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1993年,由香港TVB投資成立的臺灣 “無線衛星臺(TVBS)”開播,打破臺灣“老三臺”的電視格局,把香港電視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廣到臺灣。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2011年,退休。

2014年1月7日,家中辭世,享年107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趙陳婷區家彥發自北京、廣州 一生拍了1000多部電影,開了200多家影院,建立最賺錢的“東方好萊塢”,創辦全球最大的中文電視節目制作商……作為打造邵氏影業、無線電視兩個影視王國的娛樂大亨,叱咤娛樂圈大半個世紀的邵逸夫所經歷的百年,似乎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 香港無線電視官網于昨日(1月7日)發布消息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00511,HK,以下簡稱無線電視)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7日晨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從電影到電視劇,邵逸夫可以說是把握到了媒體潮流的更替,并且在這兩撥潮流中都是以領軍人物的姿態出現。從他的一生,可以看到華語地區深刻影響了幾代人大眾娛樂的變遷。”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這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邵氏初戰影壇/ 邵逸夫爵士,原名邵仁楞,號逸夫,是香港知名的電影制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來香港后也被尊稱“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他旗下的無線電視更成為香港電視行業的霸主,多年來在香港居收視領先地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對邵逸夫的離世表示哀悼。梁振英表示,邵爵士長期以來在香港大力推動演藝事業的發展,取得顯赫成績,他亦推動公益事業,包括在內地及香港的教育事業,并在全球推動科研發展,是大家十分尊重的一名長者。 邵逸夫的人生履歷堪稱是一部TVB的勵志劇。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加入長兄邵仁杰在1925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1938年,天一影業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但公司在香港的發展并不順利,直至1957年,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回港以32萬港元買下香港清水灣一宗土地,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開展他的電影事業。 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等一批新人。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為香港影業史上所罕見。1977年邵逸夫獲英女王冊封,被賜予爵士銜頭。 但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隨著嘉禾電影與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邵氏電影業開始走入下坡,邵氏電影從此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線電視。直至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至此,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 1967年底,邵逸夫決定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后來香港電影行業的逐漸衰退,證明了他獨到的眼光。 無線電視開啟“大時代”/ 1967年11月19日正式開業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見證了邵氏基業的“大時代”。 1965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于1967年正式啟播,并由最大股東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務董事。作為香港首個無線電視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亦常被稱為“無線電視”或“無線”,坊間又有“TVB”、“三色臺”之稱。 1980年,無線電視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臟病逝世,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接任董事局主席,接任后即逢對手麗的電視(亞洲電視的前身)發動兩臺間的第一次電視戰。 無線電視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射雕英雄傳》、《大時代》、《創世紀》等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高潮,盡管亞洲電視曾多次發起反擊,但屢屢鎩羽而歸,無線電視成為香港電視行業近三十年無可爭議的霸主。 憑借香港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香港電視集團于1984年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并于1985年入選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至今,無線電視市值超200億港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華語電視臺,以及最大的華語節目供應商之一。 在發妻黃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淡出邵氏管理層,對父親的電視帝國無接手的興趣。2010年1月,年屆104歲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職務,只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其第二任妻子,79歲的方逸華出任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正式執掌這個電視帝國。 直至2011年3月31日,HTC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私募公司聯手買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無線電視公司26%的股權,這也意味著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結束。 造星工廠TVB/ 作為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臺,TVB的發展軌跡抹上了邵逸夫濃重的個人色彩。 在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看來,TVB當時能夠紅極一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邵逸夫創建的無線藝人培訓班。開辦于1971年的無線藝員訓練班和1973年的“香港小姐”競選,是無線藝員陣容的兩個主要來源,并已成為擴大電視臺影響力的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早期的藝員訓練班是名副其實的香港娛樂圈“黃埔軍校”,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吳鎮宇這些華語影壇的重量級人物,當年都曾經是訓練班跑龍套的少年,而藝員訓練班也是盛產導演和監制的地方,甘國亮、林嶺東、杜琪峰、關錦鵬等也是由此開啟銀色夢想。 “當時幾乎香港所有的明星都是從這個培訓班里面出來的,TVB以這些明星為基礎,去開拓其內容制作市場,包括電視劇、電影以及其他節目內容的制作。”彭侃解釋。 有分析人士稱,“由于當時TVB與藝人簽約的年限比較長,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香港的演藝市場。” 除了大量的演藝資源,同樣不可小覷的是TVB強大的幕后制作體系。據了解,TVB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劇集制作流水線,選題、編劇、拍攝、發行甚至配音一條龍,制作周期短、效率高、令行禁止、群策群力。 不過,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中投顧問研究員蔡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TVB的發展巔峰期已經過去,近兩年處于青黃不接狀態,不論是藝人培育還是電視劇制作,都有衰退跡象。 邵逸夫生平 1907年11月19日,生于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原名邵仁楞。 1925年與大哥聯手創立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成立1934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上千部華語電影。 1967年,與利孝和等合作創辦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無線電視臺)”。日后發展成為覆蓋兩岸四地的華語電視媒體。 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經常大額捐款給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或其他福利事業。 1977年,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1993年,由香港TVB投資成立的臺灣“無線衛星臺(TVBS)”開播,打破臺灣“老三臺”的電視格局,把香港電視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廣到臺灣。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2011年,退休。 2014年1月7日,家中辭世,享年107歲。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