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1-21 10:44:44
我國銀行業要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創新步伐,首先就必須搬開流動性風險這塊“絆腳石”。
日前,銀監會成立由主席尚福林親自掛帥的銀行業改革領導小組,負責銀行業相關改革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當務之急是進行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治理體系改革。筆者認為,馬年我國銀行業要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創新步伐,首先就必須搬開流動性風險這塊“絆腳石”。
2013年的6月和12月分別發生了兩次“錢荒”。尤其是12月的錢荒,促使各銀行明顯加大攬儲力度。有的銀行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10%達到3.3%,有的銀行是以“存款返現金”、“存款贈禮物”等違規方式吸收存款,比如一年期定期存款不僅利率上浮到頂,而且每存1萬元還可獲得40元的現金返還,相當于年利率由3.3%上升到了3.7%。同時,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先后“破5”、“破6”,最高年化收益率甚至高達10%以上。而諸如阿里、百度、京東、東方財富等互聯網金融巨頭們更掀起了第二波“搶錢”狂潮,于12月下旬相繼推出新的理財產品,搶奪社會資金。可以說,2013年末錢荒的再次出現,讓馬年銀行業流動性風險驟升。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具有極強的傳染力、破壞力,是銀行最致命的風險之一。其威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商業銀行一旦由于某種原因發生流動性風險,就會加劇銀行資金周轉失靈,不但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還會導致商業銀行破產倒閉。
從2013年發生的兩次錢荒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錢沒有通過銀行信貸以及其他融資渠道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一系列加杠桿的金融運作后,通過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變成了“錢生錢”的虛擬游戲后,市場資金面就很容易一有風吹草動就大幅波動。銀行業“短借長貸”形成“期限錯配”,原本是想讓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但這種操作直接提高了實體經濟經營者的融資成本,一不小心就會壓死一部分資金,讓企業運轉不靈。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即便是總量流動性不緊張,也會將銀行業逼進結構性流動性緊張的死角,從而使流動性風險不斷積聚。而且,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復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匱乏,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因此,流動性可以說是關乎整個銀行發展的生命線。
因此,狠抓主要矛盾嚴防流動性風險,是新一年銀行業工作的重點。
一是按照法人屬地導向,率先推進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治理體系改革。近兩年的實踐表明,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不規范發展,直接推動了資金“空轉”,抬高了融資成本,加大了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進而增加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所以,當務之急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原則上,理財業務可通過在銀行內部設立事業部分類管理;同業業務可通過控制同業規模和比重,進行專營部門制改革。
二是先行按照《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盡管中國銀監會起草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至今尚處于(征求意見稿)階段,但這不影響商業銀行可以先行按照該辦法的主要精神去認真進行規范,因為相信該辦法作為正式文件其中的內容以及指標估計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動,而且,正式推出的時間也不會太長,所以,希望商業銀行還是應當積極主動迎合制度要求,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
三是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按照管理層要求,加快信貸資產證券化步伐,“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改善資產的期限錯配問題,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更有力地支持新的一年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更扎實地做好流動性風險防范工作。
四是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金融基礎性工作。目前,銀監會正醞釀加快推出銀行破產條例。銀監會發布的2014年1號文要求國內符合一定條件的商業銀行設立“生前遺囑”。而且,央行也在今年的工作會議上提到了存款保險制度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管理層的密集吹風,似乎都在為銀行破產鋪路。正確的理解,這些金融基礎性制度的推出,可為銀行業改革以及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解除后顧之憂。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