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馬云驚呼“天變了”背后:移動江湖掀起門派之爭

2014-01-28 00:32:12

1月20日,馬云在向阿里系的2013年終總結內部郵件中稱:阿里系生存的“天”與“地”皆變了。一是移動互聯網,二是生態圈之“領地”。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1月20日,馬云在向阿里系員工發出的2013年終總結內部郵件中稱:阿里系生存的“天”與“地”皆變了。“天”意指移動互聯網,“地”則指生態圈之“領地”。

馬云希望將阿里系打造成互聯網基礎服務提供商,他極力構建四大平臺:以菜鳥網絡為基礎的物流平臺、淘寶為基礎的電商平臺、阿里小微集團為基礎的金融平臺以及基于上述三大平臺的數據平臺。支付寶,尤其是移動端的支付寶錢包,扮演了入口角色。另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以微信為入口,以“微信平臺+公眾賬號+支付”為模式,全面入侵阿里系生態圈,比如將“公眾賬號”變成“商鋪”,直接威脅阿里系電商平臺;理財通直接擊中阿里金融;騰訊攜手華南城則攻向阿里物流平臺。此外,騰訊一直在悶聲打造自己的數據平臺。

在叢林角斗中,當一只龐然大物突然闖入另一只動物的領地時,一場惡斗便不可避免。互聯網“二馬”已在打車軟件、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接連爭奪。可以預見,未來在地圖入口、電商,甚至某一垂直產品市場等,還會不斷爆發戰爭。原因在于“二馬”在生態“圈地”運動中存在交集,在交集地帶爭奪用戶的使用習慣及黏性,則成了必然。 (葉書利)

打車軟件混戰:兩大門派的“分舵”之斗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1月23日小年夜,支付寶推出了一個相當討喜的功能——“發紅包”和“討彩頭”。

有意思的是,網友發現這項功能無法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到了26日,騰訊財付通在微信推出公眾賬號“新年紅包”,用戶關注該賬號后,可以在微信中向好友發送或領取紅包。

業內人士感嘆,這一想法讓微信一分錢不花就用社交軟件讓數萬用戶綁定了銀行卡。但是很難說這一創意不是從支付寶獲得的“靈感”。

這一幕只是近期“二馬”在打車軟件領域掀起的門派之爭的折射。

打車軟件的“補貼盛宴”/

在上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使用打車軟件后發現,出租車司機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得令人意外。

23日晚,53歲的司機唐師傅成功搶到了記者用快的打車發出的一單活兒。

上車后,記者發現,出租車副駕駛座側面和座椅背后貼著“支付寶掃碼支付”和“微信掃碼支付”的宣傳單。方向盤左側則立著一臺智能手機,屏幕上不停跳動著地圖信息和接單信息。

“我現在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兩款軟件都用,每個軟件有5筆獎勵,一個軟件的獎勵額度用完了,就換另一個。不過,從昨天起,支付寶支付我們的獎勵從10塊漲到15塊啦!”司機唐師傅主動與記者聊起了近期“二馬”在打車軟件領域的圈地之爭。

唐師傅說,僅僅兩天,他就從快的打車一家拿到了150元獎勵。按照規定,只要使用快的打車內置支付寶付款,或用手機端的支付寶錢包掃描司機的二維碼付款,每名乘客每單可得10元獎勵 (每天2筆封頂),而出租車司機每單可得15元獎勵(每天5筆封頂)。

唐師傅也非常不解地問記者:“這些公司花錢補貼我們也不知道圖個啥?快的還有一些服務點專門給我解決軟件問題。”

這是繼嘀嘀打車聯合微信推出打車補貼政策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又一次正面交鋒。不過,與微信支付的即時減掉“10元”費用相比,支付寶支付是次日將“10元”補貼返還用戶賬戶。

慷慨發放補貼,讓不少本來不關心的市民也開始使用打車軟件。

盯上出租車司機的除了微信和支付寶,還有終端設備商。小米公司一名內部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該公司考慮聯合快的打車向上海部分司機免費提供小米手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移動互聯網用戶使用習慣的場景。”

在乘客與司機雙重受惠的背后,是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大巨頭的大筆燒錢。

打車軟件在國內興起不過一年時間,原本群雄逐鹿的市場,在資本介入后,已經形成了北有“嘀嘀打車”南有“快的打車”的雙寡頭格局。

去年4月,阿里巴巴投資快的打車數百萬元人民幣。今年1月2日,嘀嘀打車也宣布完成C輪融資,共獲得來自中信產業基金和騰訊公司1億美元的投資。之前,嘀嘀打車已獲得來自金沙江創投的300萬美元A輪融資和來自騰訊的1500萬美元B輪融資。

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13年Q3,中國打車APP用戶數累計市場份額,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分別以41.8%和39.2%的占有率居前兩位,第三位的搖搖招車僅占9.0%。

隨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開始搶奪線下用戶,并大筆燒錢,一時間,形成了全國范圍內“打車免費”的潮流。這種殘酷的商業競爭,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兩年前國內團購網站“千團大戰”時的慘烈。

快的打車COO趙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暫時還不會結束這個補貼活動,我們希望短期內可以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效果,用戶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

攻占移動支付高地/

打車軟件若想占據更多市場份額,比拼的無非是軟件終端用戶誰更多。對于支付寶和微信來說,更看重的則是支付筆數。

阿里巴巴小微金服品牌與公眾溝通部資深總監陳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出租車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支付頻次高且均為小額支付,“單拿北京來說,起碼有6萬司機,平均一個司機每天最少有20個客人,如果這些乘客都用支付寶支付,那么留給我們的空間有120萬筆。”

他認為,出租車司機的職能類似普通地推人員,可有效培養和發展新的移動支付用戶。“也許你們覺得是在燒錢,但是我覺得這個錢花得非常值。算下來獲取一個用戶也就十幾塊錢成本,在互聯網行業已經很低了。”

陳亮還透露,截至去年 “雙十一”,支付寶移動端支付筆數為1200萬筆,目前這一數字已經突破了1800萬筆,“兩個月時間,移動端支付增長比例達到50%,所以培育更多的使用場景勢在必行。”

現金獎勵政策可謂立竿見影。嘀嘀打車官方公布的數據稱,微信支付7天內訂單超過100萬筆,補貼也超過了2000萬元。

可以看出,真正主導這場大戰的并非打車軟件自身,而是其背后的巨頭。

央行最新披露的2013年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移動支付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共完成業務4.98億筆,金額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0.97%和490.20%。

艾瑞咨詢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197.4億元,同比增速707%。其中,轉賬、還款等個人應用成為主要交易規模來源,移動網購已不再是支撐行業發展的主要場景。

艾瑞咨詢認為,伴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線下將成為互聯網巨頭、收單機構、運營商、銀行等多方競爭的核心戰場。而伴隨著線上市場的逐步成熟,互聯網支付企業將聚焦線下到線上的反向O2O市場,以期在線下市場取得突破。

打車軟件前景不明/

亂戰之中,打車軟件的前途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快的與嘀嘀打車目前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趙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們現在的收入主要來自對VIP客戶的增值服務,比如收取費用后保證其一定可以用車,還可以安排信用值高的司機為其提供服務等。”

他還稱,未來將會向商務用車拓展。去年,快的打車收購了大黃蜂,大黃蜂專注于服務打車人群中的高端用戶,深耕商務車市場。快的與大黃蜂已推出“商務專車”服務,即商務專車+出租車綜合出行模式,在大黃蜂的APP中,用戶經過幾個步驟選擇下單。系統后臺會將用戶的碎片化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在數十秒內根據時間、地點匹配訂單。

大黃蜂CEO黎勇勁表示,這種出行模式既增加了高峰段的運能供給,又根據用戶出行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而嘀嘀打車開始提供異地約車服務,并與微信平臺打通。

資深電商專家魯振旺表示,打車軟件目前存在價值,主要是看中了打車這種高頻次、高質量的移動支付應用場景。一旦移動支付布局成功,打車軟件是否還能像現在一樣受歡迎很難預料。

業界最多質疑的是,補貼幫助打車軟件在短時間集聚了大量用戶,但這樣的方式獲取的用戶黏度能維持多久?一旦取消補貼,這樣的支付方式還會受歡迎嗎?

陳亮也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沒有了補貼,用戶使用次數一定會下降,但如果是從7000萬降到6000萬,也沒什么。至少它肯定不會降到原點,這就說明現在的嘗試是值得的。”但這也說明,用戶出行習慣尚未真正發生改變。

或許這才是巨頭們競爭的動力所在。就在兩家激戰正酣時,美國打車應用Uber宣布,2014年將大舉拓展亞太市場業務,并進入廣州、深圳等地。

與快的和嘀嘀打車不同,Uber通過向司機收取傭金的方式盈利,但這一方式在國內還行不通。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競爭態勢也將持續膠著。

微信突襲互聯網金融“田忌賽馬”攻略能否奏效?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作為連接線下與線上的第一入口,微信的野心顯然不止于移動支付。

綁定嘀嘀打車,借用社交軟件引導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只是移動支付戰爭的一個環節而已。隨著O2O業務競爭愈發激烈,騰訊也開始進軍阿里巴巴的傳統領地——移動電商和互聯網金融領域。

在魯振旺看來,騰訊短期內很難撼動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的地位。但在互聯網金融方面,騰訊的出擊則要兇猛得多。

上海市民曹小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她開始只是象征性地轉了100元到微信理財通看看效果,到現在為止,她先后收到50元、20元、20元三份紅包。由此看出,騰訊在這場互聯網金融大戰中一開始便“土豪氣”逼人。

去年8月,在微信5.0接入支付后,財付通總經理賴志明曾表示,將在微信支付平臺上推 “類余額寶”產品。

2014年1月22日,由騰訊與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合作推出的理財通正式上線。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上線首日認購金額達8億元。不僅如此,22日當天其7日年化收益率為7.529%,超過當前規模第一的余額寶。

這一成績讓業界再次感嘆微信的威力,但是阿里陳亮不以為然。他稱,一些“類余額寶”產品,選取某個特殊時間節點,或者以補貼的方式,宣稱自己的收益超過余額寶。但從基金成立以來的業績看,增利寶成立以來,每萬份總收益排名全國貨幣基金首位。“天弘基金在投資中不會追求某幾天的高收益,我們更傾向于為投資者提供中長期穩定收益和更多更好的應用場景。”陳亮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余額寶上線后18天內,日平均資金增量約3億元,規模從截至去年底的1800億元到上周超過2500億元,僅用了15天時間。

除了在產品規模上的角力,技術層面的各種問題也被拿來比較。

一直關注微信的謝先生22日下午1點多購買了1000元理財產品,到晚上10點多,他被系統通知“退款”。但這筆錢在超過三個工作日后,他仍然沒有收到。

按騰訊官方的說法,由于用戶太踴躍,銀行支付接口出現擁堵,部分交易更新滯后,存入資金可能延時到賬。

企鵝的“脆弱”讓網友有些意外。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系統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騰訊準備不充分,與其預期的系統承壓能力不太一致。”

此外,記者體驗發現,微信“理財通”只具備理財功能,沒有與微信支付的消費場景打通。目前,微信理財通的資金只能存入或取現,不能充值或購物,這與余額寶的功能不盡相同。

張萌分析稱,這也是二者差異化競爭的選擇。余額寶的用戶基數更大,且完整地與阿里電商生態體系和金融體系打通,能同時滿足購物和理財需求。理財通更像是一個理財產品,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余額寶覆蓋的人群更加廣泛。

目前大多數貨幣基金的“T+0”贖回都是由基金公司自有資金或銀行授信進行墊付,理財通也不例外。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國有基金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理財通的墊付模式更為主流,但是這些因素并非決定性。“目前看來,肯定還是余額寶對基金公司的影響力更大,它直接帶來的是有支付習慣的用戶,而微信平臺的用戶接受教育還有漫長的過程。”

因此,張萌認為,微信支付的目的不在于搶占支付寶轉賬、信用卡還款一類的用戶,“微信主要是用來拓展線下支付場景——在線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線下市場還是等待挖掘的金礦。”

據騰訊相關人士透露,未來“理財通”也將對接微信支付的生活應用。此外,微信近期也聯手易迅網推出了“微信商城”,以此推動騰訊電商發展。

在互聯網金融市場格局尚未固定時,微信采用了“田忌賽馬”的模式攻克支付寶的弱項。

馬云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件中稱,公司仍然面臨困難,需要爭奪超過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未來的互聯網金融領域,馬化騰依然是他最有威脅性的勁敵。

張萌坦言,支付寶目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僅是微信,包括蘇寧、百度、網易在內的公司都在覬覦互聯網金融市場。雖然效果平淡,但對余額寶造成了一定分流。

同時,她也認為支付寶在短期內依然無法被超越,“支付寶目前的定位已經是個人金融全方位服務的平臺,無論是用戶量還是交易量,目前依然遙遙領先。”

隨著O2O浪潮的到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會轉移至線下應用場景。打車軟件為代表的應用場景之爭是他們目前爭奪用戶的突破點。未來,他們還會向人們的衣食住行各領域不斷滲透,并展開持續角斗。

記者手記

移動互聯2014:雙雄逐鹿

2013年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縱橫捭闔、爭相布局的一年,2014年則是雙方戰略思維落地的重要節點。

由馬云發出豪言“殺到企鵝家里去”開始,雙方圍繞著移動通訊、移動支付、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以及重頭戲O2O領域的交鋒,迎來數場高潮。

業內許多聲音認為,微信是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拿到的第一張船票,連馬化騰都笑稱,“沒有微信的出現,恐怕我夜里會睡不著覺。”

微信的存在,幫助騰訊構建了完整的社交網絡,騰訊借此可以在商業應用上進一步拓展。反觀對手,阿里巴巴雖已構建了看似完整的商業生態,但缺少社交基因令其隨時擔心用戶被搶走。

去年一年,阿里巴巴通過投資、收購多家企業和合作者,加強在移動互聯網和O2O領域的布局。

2014年,“二馬”的門派之爭還將繼續,甚至升級。大的戰略層面上,今年“二馬”之爭將從兩個方向展開:一為戰略層面的合縱聯橫,壯大自家陣營。比如上周一起業界盛傳阿里入股某互聯網安全服務大佬對抗騰訊。盡管當事各方對這一消息均未置評,但行業新一輪洗牌已是板上釘釘。假如阿里此舉是真,將更便于在移動、搜索、游戲方面進行布局。

另一方面,雙方選擇在相應的垂直領域邊布局邊開火。上周另一條傳言稱,騰訊收購大眾點評網深耕O2O領域。目前該傳言尚未得到證實,但如果騰訊攬入點評網,將能迅速進入本地生活服務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

近期騰訊重金收購甲級地圖商科菱航睿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地圖一直被認為是移動江湖又一重要流量入口,騰訊此時加碼地圖領域,必然將與阿里旗下高德地圖展開對攻。

在這場垂直領地的爭奪中,阿里系也不止于防守,攻勢可謂凌厲。繼高調推出移動IM“來往”,阿里巴巴又非常規地推出手機游戲平臺。游戲是騰訊的最大現金牛,社交平臺則是騰訊的“中央根據地”,阿里巴巴接連進軍此兩領域,可謂直接殺入了“企鵝”的戰略腹地。

不管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即將迎來的皆是一場場關乎生死的搏命之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