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1-28 00:32:14
每經記者 張靜 母光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靜 母光斌 發自西安
每經記者 張靜 母光斌 發自西安
1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西咸新區為國家級新區。值得注意的是,該批復內容與西咸新區“自建”時的定位發生了微妙變化,它強調了西咸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的諸多新使命。
那么,西咸新區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么?如何承載這些新的使命?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
產城一體是城鎮化必然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在國務院批復之前,西咸新區就已在創新城市發展方面做過諸多探索,您多次在公開講話中提到城市發展要有邊界,不能攤大餅,那么傳統的城鎮化方式存在哪些弊端?
王軍: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建設更多采用園區模式,依托各類產業開發區發展城市。這種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模式,其好處是基礎設施建設“多快好省”,城市建設迅速形成規模,生產力快速形成。但這種快速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我將其概括為“三個透支”:透支環境紅利,透支土地紅利,透支人口紅利。目前這種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新一輪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NBD:您能具體解釋一下這“三個透支”嗎?
王軍:環境透支這種模式“多快好省”,主要省的是環境建設部分,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因陋就簡,積以時日,將破壞自然生態系統。
透支土地,是指在城市建設方面,政府財政投入有限,主要依靠土地級差地租和溢價,沿城市邊際擴張,投資小、見效快,以預期土地收益作為商業擔保融資推動城市擴張,在商業模式上無疑是成功的。但這種模式必然推動城市邊界無限制擴張,從而喪失效率,由此產生各種嚴重的“城市病”。
透支人口紅利則表現為,城市化過程中勞動力要素以吸收農村廉價勞動力為主,農民工成為“中國制造”最大的成本優勢,支撐了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大量農民工工作在城鎮,而社會福利和養老保險還系于農村和農地,成為城市的“他者”,造成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
NBD:對于目前的新型城鎮化,您如何理解?它的核心和重點在哪里?
王軍:我認為城鄉一體是核心問題,產城一體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新型城鎮化不是城市 “吃掉”農村,而是城鄉融合共生、實現城鄉一體。城鄉一體的關鍵是“兩轉化”,即在城鎮化過程中解決“農民轉化為市民、農業轉化為城市產業”的問題,一是讓農民帶著勞動力和土地兩個資本進城,二是將城市資本、消費引入農村,加快發展新業態。
產城一體是城市建設要優先考慮就業導向,將城市生活半徑與就業半徑相結合。從資源環境、區位特點和解決就業出發,在城市規劃中將產業與就業統籌考慮,合理布局和“集約、集群、集成”發展產業。
以就業為核心來布局產業
NBD:那么,在城鄉一體化和產城一體方面,西咸新區做了哪些探索?
王軍:就前者來說,西咸新區正研究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序流轉制度和農村人口有序轉移制度兩個方面推進改革。探索農民帶著勞動力和土地“兩個資本”進城的模式。完善保障農民集體土地財產權和收益權的制度,試行土地權益股份化、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抵押等流轉新模式。爭取把新區列入全國征地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同時,率先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就業服務、社會保障以及教育、醫療等制度,實行居民居住證制度,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而非身份的稱謂。
產城一體方面,西咸新區綜合資源、環境條件和勞動力特點來選擇產業,更加注重以就業為核心來布局產業,以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和文化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建設灃東科技統籌示范園區、空港臨空產業園區、灃西信息產業園區、秦漢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涇河物流產業園區等十大產業園區,形成五個新城產業互補、錯位布局、協同發展之勢。
目前,灃西新城規劃了20多平方公里的信息產業園,推動和國家部委、世界頂尖的高科技企業的戰略合作。空港綜合保稅區起步區、西部飛機維修基地、秦龍現代農業園區等項目已開工建設。
NBD:西咸新區城市發展的模式是怎樣的?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么?
王軍:西咸新區的理念是構建“一河、兩帶、四軸、五組團”的城市發展格局,發展“核心城區板塊、小城鎮、村落小鎮”的現代田園城市市鎮體系。具體來講,西咸新區將通過兩條帝陵遺址帶,渭河、涇河、灃河三條生態景觀廊道,以及組團間楔形綠地為分隔,形成“廊道貫穿、組團布局”的田園城市總體空間形態。在城市組團間的開敞空間發展復合型田園農業,形成特色鮮明的優美小鎮。
新區獲批后,我們將在創新發展方式、招商引資和重大產業的布局上做具體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