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8 00:32:17
每經記者 張靜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臨潼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臨潼
臨潼度假區的融資路徑,首次打破“土地財政”的窠臼,在開發模式上,亦不再完全依賴于土地一級開發,而是更注重土地上的產業開發。臨潼的城鎮化,能否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樣本?
為解答這一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臨潼度假區副主任毋文利。
從政府融資平臺到市場化基金/
NBD: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是最大的問題。而從2010年開始,國家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清理,讓曲江新區主導開發的臨潼度假區遭遇資金困窘。目前來看,臨潼區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成功合作,是資金的重要來源和保障,你們當初是如何跳出銀行渠道,放眼基金的?
毋文利:2008~2009年,國家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投放大量貨幣,使得原來沒有涉及基建設施領域的商業銀行,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量涌入,一下子提供了超量資金。而國家開發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當時已經感覺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平臺的巨大風險,為了有針對性地調整戰略和規避風險,國開行向國務院申請成立了一個投融公司,即國開金融,從另外一個市場經濟實體做投資,與政策性銀行區別開來。
當然,國開金融首選的是它比較熟悉的行業,比如基礎設施,但它不是從銀行的層面上介入,而是更多地通過風險把控,從市場層面介入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城市開發。國開行當時要求西安推薦一個團隊與國開金融對接,西安就推薦到了曲江新區。而曲江新區恰在前10年投資的很多項目都得到了國開行的資金支持,有這么一個合作基礎,我們很快就有了相互信任的基礎。
NBD:曲江新區并不是一開始就確定和國開金融合作,因為它的市場化導向很強,曲江新區也是經過一番考量的吧?
毋文利:其實,我們最初也在考慮如何和國開金融合作,它的錢怎么用,因為不同于銀行貸款,國開金融作為一個公司,肯定要考慮投資回報,所以當時我們也有猶豫,當時貸款還算寬松,我們為什么非要選擇成本比較高的基金來合作。
后來經過多次深入了解,我們發現國開金融這個平臺,不僅可提供資金支持,最重要是提供智慧支持,他們還有個規劃院,參與基礎設施的規劃,提供一些產業規劃,這個是非常好的。
我們不僅看好它的規劃,而且也看好國開金融的另外一個投資平臺——國開證券,我們在資金投入后,可以通過二級市場有序退出。后來我們看得更多了,實際上不僅是用國開金融那一筆錢,更主要是用其背后龐大的平臺,包括對外的商務推介平臺。
看到諸多的利好后,我們就下定決心和國開金融合作,接下來就是怎么做了。當時,國開金融請了一些在國外投行工作過的,有豐富經驗的團隊來做,它們有很強的風險意識,建議采用國外通用的基金形式,因為基金形式更靈活。
NBD:開元基金的投資方向主要是哪些?它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有何不同?
毋文利:基金在投資領域,則以曲江新區為主導的區域城市文化旅游項目為主體,同時延伸到關中-天水經濟帶。
開元基金是市場化導向很強的基金,它的團隊大多有國外投行工作的經歷,市場意識和風險把控能力非常強,與政府融資平臺有根本區別。我們需要考慮項目開發資金如何發揮最大效益,怎么做好的問題,剛好我們合作的基金平臺是個市場為主導的基金,這就幫我們很好地避開了融資平臺的弊端。
從土地開發到產業培育/
NBD:我們注意到臨潼度假區的開發模式與此前曲江新區運作的區域已有很大不同,將重點放在了區域的產業培育上。
毋文利:臨潼的旅游資源很豐富,有兵馬俑和華清池,每年有大量游客,但是原來由于財力等原因,沒有很好地把旅游配套做起來。臨潼度假區的開發建設主要就是解決旅游的服務配套設施問題,包括商業配套設施和休閑度假配套設施的建設。
NBD:在2009年,你們當初拿著臨潼度假區的規劃尋找市場投資者時,社會資金的反應似乎不是很理想?
毋文利:對,市場投資者評估項目會有個參考值,就是以土地歷史成交價為參考,當時投資商對臨潼度假區項目評估后,認為估值太低了,當時我們心里也很忐忑。不過現在看來,臨潼度假區的開發是比較成功的。
NBD:目前,臨潼度假區對于培育產業和規劃產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現狀如何?
毋文利:我們依托臨潼的旅游資源打造三大產業。一個是圍繞華清池,做了華清池周邊的旅游環境改造,建設了大唐華清城文商旅綜合體。
第二個產業是溫泉休閑。臨潼周邊有許多優質的溫泉資源,根據這個我們做了體驗式溫泉養生設施,包括悅椿溫泉酒店、賈平凹文化藝術館、溫泉奧特萊斯等項目,已基本建成了一個以酒店業為主體的休閑度假商業集群。
第三大產業,我們通過鳳凰池國際景區的建設,將打造一個演藝娛樂集群,做體驗式和參與式的旅游。
NBD:對于產業規劃,曲江新區和開元基金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基金參與進來后如何回收資金和盈利?
毋文利:我們共同成立了投資公司,公司由我們主導,主要做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基金做市場的風險把控,包括市場接受程度和未來發展前景,一旦確定下來方向,我們就去執行。公司主要通過市場經營來盈利,做綠色生態、基礎建設和產業開發,并通過相互疊加達到效益最大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