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2-10 11:07:40
在隨后的年月里,“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依然接連不斷的發生:越來越多十幾二十層的高層電梯商品房從平均七八層的移民安置樓群中脫穎而出、每平米房價達到城鎮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4倍、城市中原有居民搬遷至距此6小時車程的重慶主城區成為趨勢、沿江兩岸村莊里的縣城農民紛紛將進入縣城購房當作目標。
每經記者 羅碧 發自巫山
從距三峽大壩僅3公里的茅坪太平溪港出發,在庫區較蓄水前更寬闊和平穩的水面乘坐快艇近3小時后,便可到達重慶與湖北交界的小城--巫山縣。
2008年,當巫山縣城數十萬居民整體移民搬遷至177米水位線以上的新城近5年后,三峽水庫壩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這一年,國家地理頻道制片兼攝影師Jeff Hutchens和Peter Hutchens因拍攝《中國歷險記--三峽大壩》到達這里。
當船只行將這座依循“就地后靠”政策在山坡上拔地而起的新縣城,Jeff Hutchens和Peter Hutchens看著河畔山坡上矗立起著的密密麻麻的屋群,忍不住發出“這太令人難以置信”的驚嘆,同時也對其安全性表示出強烈的擔憂。
但在隨后的年月里,“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依然接連不斷的發生:越來越多十幾二十層的高層電梯商品房從平均七八層的移民安置樓群中脫穎而出、每平米房價達到城鎮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4倍、城市中原有居民搬遷至距此6小時車程的重慶主城區成為趨勢、沿江兩岸村莊里的縣城農民紛紛將進入縣城購房當作目標。
上述現象的發生,使這個農村人口占近八成的縣城城鎮化率在2012年達到33.33%,在重慶市19區19縣中列倒數第五。
如果按照縣城2015年城鎮化率達40%、2020年城鎮化率達50%的規劃,山坡上房屋群的范圍還將繼續擴大,縣城居住人群結構也會進一步變化,而身在其中的人們,他們的生活也將隨之產生巨大的改變。
開發商考慮轉型農業
按約定時間見面時,江源(化名)正在巫山縣城主干道廣東路的一家在較高檔的茶樓和朋友打麻將。
這項活動是這座城市里絕大多數居民聚會時最喜愛的活動。幾乎每隔一兩年,玩麻將的規則都會發生微小的變化,從“倒倒福”到“血站到底”到“血流”,再到今年流行的“血流+換三張”,每一次規則的變化都會使玩家的輸贏增大,人們對它的興趣也隨之保留和增加。
江源是巫山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他的房地產公司有30多人,其中一半為江源的親戚,他對獨享一間100多平米的辦公室頗為自豪,談話中多次提及。
江源的老家要通過距縣城約二十公里的巫山長江大橋繞到長江對面,再通過近一小時的石子路才能到達。他和他的7個兄弟姐妹在這里長大。他在當地村小讀完小學后,離開老家,到離縣城郊區的一所中學念初中。
1985年畢業之后江源進入當時的巫山縣建筑工程公司當學徒,在那個年代,這座小城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在15、16歲開始工作。江源在這里學習了砌墻、抹灰、扎鋼筋等,每天工作近10小時,工資為1元7角一天。
3年學徒生涯之后,年滿18歲的江源開始當包工頭。在那座已沉入江底的老縣城中,有不少江源參與修建或改建過的房屋,但平均8%的毛利潤,以及極小的縣城建筑市場并未讓他積滿人生第一桶金。
時間行進到1997年,三峽工程開建,600多公里長的庫區的小城似乎在一夜之間被爆破拆除,而在離廢墟不遠的山坡上,又快速長出一座座新城。巫山新縣城是庫區內唯一整體就地靠后搬遷的縣城。1997年規劃、基建到砌房,2002年巫山縣城全面啟用。
新崛起的縣城面積為老縣城的近3倍,人口為老縣城的2倍。但其時縣城房地產市場還未興起,新縣城的住宅基本是單位集資建房,受財政撥款較多的單位購房資金只需500元/平方米。
在規劃好的地段上,集資建房單位通過招投標請人代建。江源與相鄰的奉節縣的建設公司開始合作參與這些新建項目的招投標,因為人工費用較低,工程建設能賺取約15%的利潤。
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原本在沿海城市務工的人員逐步回到臨近家鄉的地方務工。回鄉務工人員考慮到子女教育問題,加之外出務工積累了部分資金,這部分人員在縣城購房的需求開始增多。
此外,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巫山縣下屬的農民收入明顯提高,農村居民進縣城購房的愿望也逐步增強。
江源第一桶金挖掘自一個“企業集資建房”項目。因項目的性質,地價相對較低,但建成后房屋基本全部對外銷售,購房者大多為原農村居民和外出務工人員。從這一項目中,江源獲得了較為豐厚的利潤。
此后,江源開始與重慶市區的房地產開發商公司合作開發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房項目。與江源見面的茶樓所在樓盤2008年拿地,2009年開始建成銷售,銷售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銷售金額約4億,江源在該項目公司中占20%股份。
在這座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8046元的縣城,江源的房地產公司每年銷售額達3億至4億,江源這個居民口中的“房地產老板”也因此成為人們羨慕的富人。
但江源說他在考慮并已經開始嘗試轉型農業。他認為巫山的房地產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并且從城鎮人口數量和工業產業基礎來看,未來發展的空間也并不太大,“最多還有5年。”
“這里沒有產業基礎,從農村進城或從外面回來的務工人員,沒有工作可以做。對發展房地產來說,縣城里人口太少。”
盡管“無業人員”多,但工人依然是江源口中巫山房地產發展的障礙之一,“稍微需要一點技術的活,比如裝門窗,都需要從外地請,本地人不熟悉這些技術。我們這邊的裝門窗工人,很多都是從宜昌請過來,現在建安成本很貴,每平要到1300元左右,加上地價1000多一平,各種稅收算上,毛利也就12%左右。”
此外,最近新開的樓盤銷售速度越來越慢,資金回收期延長也是江源做出“不太樂觀”判斷的依據。江源認為,房地產并不是政府鼓勵發展的行業,因此現在從銀行貸款的難度也在增加,他的開發資金中很大部分來源于民間借貸,“平均利息在1.7分左右”。
在與新縣城隔湖相望的江東片區,政府計劃投資70億元建容納4.5萬人的新城,江源表示仍會進入承建或開發,但他同時也開始考察他擬轉型的農業,他準備回他的家鄉發展果樹種植和蔬菜大棚,“果樹種植的周期較長,但發展起來之后是可以長期做下去的產業,房地產講究快進快出,但這不是子子孫孫可以做下去的。”
江源去年已經回他老家曲尺鄉考察過多次,那里遍地是柑橘園,有在重慶市范圍內出名的紐荷兒橙,還有成片的平坦的可種植蔬菜的土地。但江源說現在還未找到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此前有人做過的嘗試也不容樂觀。
水源、土質都是阻礙。江源說,除此之外,種植人員也是,有經驗的種植人員老去,年輕人外出務工或遷往縣城,很多村里現在都沒人。
進城的農村人
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種地的更少,但陶達鳳一家仍在堅持。她的老家與江源一樣,都在曲尺鄉。去年為“沖喜”,陶達鳳剛在家擺酒慶祝了自己的60歲大壽。她在2010年完成了多年的夢想,在縣城靠江邊一次性支付21.5萬元買了套60平米的住房。
陶達鳳做事說話都非常利落,也是他們一家人的“主事人”。在臘月接近過春節的幾天,是陶達鳳每年最忙也最樂的時候,因為家里種植的藕在這個時候運到縣城能賣到7元甚至8元一斤,價格是平常的兩倍;豌豆尖或白菜,價格也都能翻番。
她的大兒子和老伴每天從放完水的藕田里刨出一截截藕,她每天早上搭一個小時的三輪車將裝滿100余斤的藕的籮筐送到縣城,在縣城的菜市場或大街小巷賣,“臘月這幾天能賣到六七千元。”
陶達鳳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多年前在重慶讀完師范學校后回到巫山縣城當初中老師,在縣城早已安家落戶。大兒子一直在農村務農,大孫子現在已經上初中,因為在縣城沒有住房,陶達鳳平常帶著大孫子在小兒子家住,順帶幫其料理家務。
因外出打工的大兒媳婦幾年前和大兒子離婚,如今在老家種地的只有大兒子和年齡已63歲的老伴。他們種的柑橘去年賣了4噸,收入約5000元;藕全年能賣8000元,加上喂養的豬和大兒子在家鄉“風貌改造”項目種打工掙得的錢,去年全年的收入近4萬元。
陶達鳳一直想在城里給大兒子買套房,為了上初中的孫子,也為了老伴和自己以后養老,買入手的這套房是原老城移民補償房,較縣城6000元/平方米的電梯高層商品房價格低。
一次性支付的21.5萬元中,陶達鳳自己拿出了12萬余元,向親戚借了7萬元,小兒子支付了約2萬元。在最近兩年里,陶達鳳已經陸陸續續將還完了借來的大部分錢。
老伴最近在抱怨說干不動活了,陶達鳳也隨時準備將每年以5000元出租出去的房子收回,讓老伴進城來養老。他們家的果樹和農田也將荒蕪。
空置的田地越來越多,陶達鳳的老家有曲尺鄉面積最大的一塊平地,曾經那片平地全被開辟成水田,家家戶戶種植水稻。在水田周圍,是一大片一大片柑橘園,而現在水田基本被放干,柑橘園成片無人管理。
江源說如果成規模的發展農業,可能也面臨著要從外地引進種植工人的窘境。
2012年巫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巫山非農業人口為152240人,農業人口489239人,城鎮化率達33.33%;在2008年的統計公報中顯示,全縣非農業人口數102859人,農業人口520646人,城鎮化率為25.52%。
上述公報顯示,2012年巫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0104萬元,增長27.7%,其中,第一產業投資40954萬元,下降25%。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