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2 01:11:1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春節前夕,保險行業2013年保費收入的官方“成績單”如期公布。相較往年,2013年壽險公司的成績單有了更多看點。
細心的人士會發現,與以往有所不同,2013年人身險保費收入的統計口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2013年5月開始,保監會在往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一欄外,新增“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個統計標準。正是這一微妙的變化,使得外界能對保險公司2013年真正的“江湖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保費收入統計標準的細化更能反映出目前各人身險公司的經營 “策略”。比如,2013年哪家公司在賣保障型產品,哪家公司在忙著“沖規模”……多家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井噴的背后,很有可能是:這家公司去年萬能險賣得太好了!
23家險企吸金超100億/
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原保險保費收入”已不再是人身險行業及公司所有保費收入的籠統概括,而是指傳統險及通過保障風險測試的分紅險及萬能險的保費收入部分。通常來說,分紅險能被計入保費收入的比例遠遠高于萬能險,而在銀保渠道和2013年火熱的網銷渠道銷售的短期萬能險產品,能被視為保費收入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沒有通過風險測試的萬能險和分紅險的投資收入部分(一般多為萬能險),則不被視作保費收入,而被列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則按獨立賬戶進行新增交費統計。
為了反映這種變化,保監會從去年5月開始,在往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一欄外,新增“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個統計標準。這種變化,更加詳細地暴露了保險公司的吸金能力。
說得簡單一點,“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這三項合計才是保險公司真正的“吸金”能力:即俗稱的“規模保費”。
比如,以保監會公布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數據計算,2012年原保險保費收入過100億元的壽險公司僅有11家(含國壽存續);201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過100億元的公司也僅有12家,不過,由于2013年多公布了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項指標,曾被視作小公司的,原來已經做得很大了。
比如,以往年公布的“原保險保費”收入計,2013年原保費收入僅1.16億元的正德人壽無疑是一家小公司,然而其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一項卻高達114億元,躋身中型公司之列;此外,2013年華夏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僅為37.6億元,相比2012年的原保險保費58.7億元甚至是下滑的,不過,華夏人壽2013年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一項,竟然高達331.9億元,按 “規模保費”計算,2013年華夏人壽足以排進行業前10名。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以“規模保費”計算,2013年“規模保費”超過100億元的人身保險公司有23家(含國壽存續),躋身百億俱樂部。
中小險企頻出黑馬/
數據顯示,2013年不少險企的規模保費表現得比較“耀眼”,如生命人壽的規模保費707億元,已經超越太平人壽(521億元),快趕上泰康人壽的規模保費(778億元)。在生命人壽707億的規模保費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222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485億元。華夏人壽無疑也是2013年的“黑馬”之一,該公司的規模保費達368億元,僅次于太平人壽而排名第九,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7億元,但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高達33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黑馬都有一個共同點:“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比較大,增加了總盤子“規模保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從絕對數上看,2013年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最大的是平安人壽,達719億元,其次是生命人壽485億元,再次是華夏人壽331億元。除上述三家公司外,另有7家公司此一指標過100億元,依次是泰康人壽153億元、前海人壽139億元、人保壽險117億元、正德人壽114億元、國壽股份110億元、和諧健康103億元、新華保險101億元。
從相對規模上看,70家人身險公司2013年總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與“原保險保費收入”之比近30%(分別是3212億元和10741億元)。不過,一些公司的上述指標遠高于行業均值。
在規模保費超過100億元的23家公司中,2013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原保險保費收入”這一比值最高的是正德人壽,其2013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114億元,同期“原保險保費收入”1.16億元,兩者之比為98。
不過,2013年最醒目的一匹 “黑馬”是前海人壽。成立僅2年的前海人壽,2013年規模保費達到了143億元,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9億元,而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卻達到了139億元,市場排名第13位。深圳某銀行的涂先生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坦言,前海人壽發展的主渠道是銀保渠道,其主要銷售的產品是萬能險產品。
保費井噴背后:萬能險搏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數據的背后,實際是反映出險企的產品策略,因為該指標絕大部分被認為是反映一家公司萬能險的交費規模。
某險企的王先生透露,保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萬能險未計入保費部分,他坦言,雖然萬能險一部分保費未計入原保險保費收入,但其對償付能力的影響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例如,生命人壽、華夏人壽的保費規模表現比較驚人,是因為其主要的保費來自于銀保渠道,而產品主要是萬能險。據了解,在銀保渠道生命人壽主推的萬能險產品叫“理財一號”,來自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生命人壽的理財一號達成規模保費356億元。生命人壽官網顯示,理財一號2014年1月份的結算利率為5.2%,遠高于多數公司萬能險4%左右的結算利率。
有知情人士透露,前海人壽也是主推萬能險產品。據了解,前海主要銷售的萬能險產品分別是前海海利年年兩全保險(萬能型)、前海聚富一號終身壽險(萬能型)、前海聚富二號終身壽險(萬能型),而其在銀保渠道主要銷售的產品是海利年年萬能險,聚富一號和聚富二號是前海人壽在淘寶網主推兩款產品。來自前海人壽官網2014年1月份萬能險結算利率顯示,海利年年的結算利率為5.1%。《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獲得的一份銀保同業交流數據顯示,前海人壽2013年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達到124億元,而前海人壽一位高管也表示,前海人壽去年主要業務來源于是銀保渠道,當然像其他公司有的個險渠道,他們公司也有。
折射各公司經營策略/
事實上,保費收入統計標準的細化,也折射出整個人身險行業發展現狀及目前各人身險公司的經營策略。
不難發現,以生命人壽、前海人壽、華夏人壽、正德人壽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小人身險公司,2013年落袋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遠遠多于 “原保險保費收入”。這也意味著,這批人身險公司目前售賣的多為偏投資型的萬能險等產品。
這與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等大部分人身險公司的經營路徑截然不同。以中國人壽為例,其2013年原保費為3267億元,其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僅為110.89億元,后者僅為前者的3.4%;有如太保壽險,其2013年原保費為951億元,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僅為27.56億元,后者僅為前者的2.9%。
“險企推類似萬能險產品是不賺錢的,但是它們之所以愿意積極推動這樣的產品,是為了賺取巨額現金流。”一家中小型壽險公司人士坦言,在增員乏力、個險難做的情況下,中小公司與大型保險公司去拼人海戰術,賣保障型產品,顯然不切實際。相比之下,雖然萬能險大部分不能被計入保費收入,但卻能帶來現金流,迅速做大規模,通過投資賺利差。
事實上,對于以2013年網銷萬能險拼收益熱銷的現狀,業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認為偏離保險轉型回歸保障的本質。另一種觀點則提倡回歸保障并非保險業轉型的唯一路徑,保險公司應向財富管理者轉型,推出更適合老百姓需求的產品以滿足其理財需求。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去年光大永明人壽董事長解植春在倡言推進費率改革的萬言書中的觀點,他建議要打破行業“兩個慣性思維”,解決保險公司的生計問題。其一是擴充保險業態的內涵,改變過去把保險業的轉型發展簡單等同于回歸保險保障,甚至回歸傳統險業務的慣性思維。
解植春認為,要打破這一慣性思維,首先要對壽險業務進行分類定義和分類管理:第一類為保險保障類業務;第二類為投資性業務,即資產管理業務或財富管理業務;三是代銷類中間業務,如代銷基金、證券、信托等。這樣可將現有的萬能、投連等投資型保險產品回歸其投資品的本來面目,歸入資產管理業務項下。
事實上,去年陸續推出的一系列投資新政確實給一些具備條件的公司大大提高了盈利能力,也增加了保險公司的底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