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4-02-20 09:38:21
在村級公路四周,幾乎所有的平地都被利用上了,除了建設安置房,這里每隔一段路,平地上面就有大棚和茶樹。白河縣副縣長黃治俊感慨地說:“我們這里山高坡陡,是在夾縫里求產業和崗位。”
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山大溝深,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崇山峻嶺之間基礎設施落后、條件惡劣。經過數年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作,陜南扶貧開發目前效果如何?還有哪些問題和困難?新春時節,記者深入安康市貧困縣村進行調查。
為何要搬離鄉土
■環境惡劣,安康市88萬農村人口居住條件差
陜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自然條件惡劣。安康市紫陽縣“有女不嫁斗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的順口溜,形象地道出當地人的心酸和無奈。
春節期間,記者從安康市出發趕往白河縣。一路上,“幾”字形的盤山路、40度斜坡的上下坡路隨處可見。在半山腰上,土墻瓦頂的房子孤零零地掩在樹林中。山下則是承擔著“一江清水送北京”任務的漢江。
而漢江也并非一直像冬季這樣溫順。2010年夏季,陜南發生了特大暴雨洪災和泥石流災害,155萬人因災返貧。陜西決定用10年時間,對陜南三市居住在危險地段、生活困難的群眾實施移民搬遷。專家對安康摸底后發現,除了因病致貧外,近六成的人口是因為自然災害和生產條件落后而導致生活困難。全市有22.6萬戶88萬農村人口居住在條件惡劣的偏遠地區和災害易發區。
“如何讓山溝溝里的人脫貧?在各種扶貧方式中,移民搬遷是主要的方式。”安康市扶貧局副局長劉子龍說:“這能夠節省建設費用,避免資源分散,同時減少村民亂砍濫伐,也保護了生態環境。”
搬得出能否待得住
■建酒廠茶廠,提供就業崗位和技能培訓
在去白河縣茅坪鎮路上,記者看到,搬遷安置房在公路旁平坦區域順勢而建。公路就像一條瓜藤,而這些房子就像結在藤上的瓜一樣。 “‘藤結瓜’的安置方式,使得村民從山上搬到山下路旁,離原來的土地很近,交通也便利,村民更容易接受。”劉子龍告訴記者。
“現在搬遷的是最窮的、最需要搬遷的貧困戶。而對占搬遷總量10%的特困戶,主要通過實施‘交鑰匙工程’予以安置。”劉子龍說:“即由縣區政府負責,統一規劃建設5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提供給特困群眾無償居住,房屋產權歸政府所有。三年來,安康已妥善安置特困群眾6360戶19000人。”
在村級公路四周,幾乎所有的平地都被利用上了,除了建設安置房,這里每隔一段路,平地上面就有大棚和茶樹。白河縣副縣長黃治俊感慨地說:“我們這里山高坡陡,是在夾縫里求產業和崗位。”
白河縣富秦茶廠與農民合作,共種植15000畝茶園??ㄗ渔偟暮芏噢r民現在都不種糧食而改種茶樹。卡子鎮里有大片的木瓜園,園里產的木瓜是白河木瓜酒的主要原料。這里還有一家服裝加工廠,為當地近百名農村婦女提供了工作崗位。
但由于各方面限制,能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畢竟不多,外出務工仍是年輕人最主要的選擇。為了更好地扶貧脫困,縣里還提供技能培訓。在四新鄉的公路旁,初中畢業的張天宇告訴記者:“在外打了兩年工,覺得老憑苦力也不行,今年就準備在縣里接受技能培訓再出門。”
十年來,白河縣累計投入專項財政扶貧資金6615萬元,實施“雨露計劃”培訓4.72萬人,轉移貧困戶子女就業4.3萬人,回鄉創業3400人。但另一方面,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年輕人并不知道有這樣的培訓。限于培訓規模和質量,很多年輕人對縣里培訓的“認同感”不高,不經培訓就去南京、天津的一些工廠打工的人也有很多。
有哪些問題與期待
■基層政策一刀切,土地、資金均不足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茅坪鎮一個地形相對寬闊的集中安置點,安置房有相對統一的標準和風格,只是旁邊一些破舊的土坯房也夾雜其中。對此,鎮長李建國比較無奈:這些房子的主人也是貧困戶,只是按照現在的安置政策,不屬于深山的貧困戶暫時享受不了政策優惠,房屋并沒有裝修補助,貧困戶也無法搬進新的安置房。
而政策之所以“暫時忽略”了他們,資金不足是最大原因。安康市扶貧局提供的《全市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總結》中指出:“按照省里政策,市縣戶均需要配套1.5萬元建房補助資金,盡管目前市縣想方設法通過財政預算、壓縮其他民生項目開支等方式籌集了過去三年的配套資金,但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債務。加之省里對集中安置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資金至今沒有全面落實,致使集中安置社區配套設施建設欠賬較大。”
除資金外,土地也是制約因素。安康市經過三年避災扶貧搬遷,可用作集中安置社區建設的土地越來越少。由于沒有土地指標,又必須完成當年的搬遷安置任務,各縣區不同程度存在邊批邊建的問題。
扶貧難 重固本(記者手記)
去一趟陜南,對“山大溝深”這幾個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受地形限制,一些村級公路不僅不平坦,還很狹窄。每次會車時,車輛都需慢行才能緊貼著通過。不過雖然如此,有了路,電、網、車也都能隨之走進這深山,帶來新氣象。
在茅坪鎮的一個安置點,籃球場、乒乓球臺一應俱全,可村民們新生活習慣的養成還需要一段時間。記者到達這個安置點的時候,路上還有一些隨意丟棄的垃圾。在村民聶成仁家里,東西擺放也較為凌亂,堂屋的桌子上還有一層灰塵,很久沒有打掃。
如何將生活過得更好,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需要村民和當地政府一起努力,也需要國家的幫助。一個村民就開玩笑地說:“我們這里窮得啥都沒有,就剩這一江清水,以后也送到北京。期望北京不要忘了我們。”
盡管移民搬遷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很多村民仍很高興能搬下山來。在一個搬遷安置點,村民李大成說:“搬下山后生活方便了。煙花也敢放,不怕點著大山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2/20/nw.D110000renmrb_20140220_1-06.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