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5 01:37:4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受周末多家銀行停止房地產貸款及房地產“崩盤”言論的影響,周一A股市場地產股與銀行股雙雙領跌市場。
對于有媒體關于興業銀行停止、暫停辦理房地產融資業務的消息,興業銀行昨晚 (2月24日)發布澄清公告,稱3月底前出臺新的房地產授信業務管理政策,在此之前,暫緩辦理部分房地產新增授信業務,停辦房地產夾層融資業務。
另外,對于其他傳出暫停房地產融資業務的交行、中信、招行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向相關銀行求證,各家銀行均對此予以否認。交行總行相關部門表示,該行并未下發過“暫停所有房地產項目貸款”的通知文件。
興業:暫緩部分房地產新增授信/
昨日,銀行暫停房地產類貸款的“噩耗”迅速蔓延至資本市場。從A股當天收盤情況看,包括“招寶萬金”等地產四巨頭在內的地產股大跌,并拖累指數大跌。銀行股整體表現疲軟,除中信銀行收平外,其余銀行股全部下跌。
興業銀行昨晚在上交所發布澄清公告,稱3月底前出臺新的房地產授信業務管理政策,在此之前,該行暫緩辦理部分房地產新增授信業務,停辦房地產夾層融資業務。而此前,興業銀行始終保持既不否認也不承認的態度。
興業銀行在公告中表示,該行于春節后要求各分支機構做好存量資產梳理及相關市場調研,并將在此基礎上于3月底前出臺新的房地產授信業務管理政策。對于停辦的夾層融資業務,興業銀行表示此類業務規模在該行業務中占比極小,對該行經營沒有實質性影響。
就興業銀行發布的澄清公告,招商證券金融業分析師羅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告證明了其之前的判斷,興業不會一刀切,對房地產融資業務的調整還處于比較溫和的過程中。
對于此次暫停房貸業務事件為何引起軒然大波,羅毅表示,主要還是市場情緒有些恐慌,這跟去年流動性緊張時的恐慌類似。“當時的恐慌也證明實際上市場情緒是非理性的,我們認為地產股和金融股目前的下跌都是非理性的。”
中金公司認為,去年銀行業新增房地產夾層融資規模約為1000億~2000億元,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1%~2%。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風險可控,風險點在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經濟增速。
不過,有關銀行對于房地產企業貸款政策逐步收緊的言論并非空穴來風。興業銀行澄清公告中表示暫緩辦理部分房地產新增授信業務,就被業內認為是房地產信貸收緊的表現之一。
某房地產企業投融資部門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銀行對于開發貸將進一步執行名單制管理模式,對于信用良好的大型開發商繼續優先保證。“我們公司國內的開發貸基本都在基準利率附近,收緊對于中小型開發商來說感覺更為明顯,資金成本會相應提升,授信難度也會增加。”
對于大型房地產開發商來講,作為銀行穩定合作的優質客戶,新增授信還在繼續。上述房企人士透露,該公司近幾年從四大行獲得的開發貸授信額度每年在450億~500億元。“今年的授信已經完成,接近500億元,主要通過四大行總行授信。”
平安:選擇滿足剛需的開發商合作/
此次“停貸”傳聞波及面較廣,此前包括交行、中信、招行等多家商業銀行亦被傳出暫?;蚴站o房貸的消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各家銀行求證,截至發稿,相關銀行均表示,目前房地產信貸政策并無任何變化。
相關媒體報道稱,交行對房地產業繼續實行總量控制和名單制管理,持續提升抵質押率,擇優支持一二線城市,審慎開展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信貸業務。這與該行此前政策沒有太大變化,與此前網上傳言交行暫停全部房地產相關業務的口徑差別較大。
交行總行相關部門昨日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行并未下發過“暫停所有房地產項目貸款”的通知文件。但就當前交行施行怎樣的房地產貸款政策,交行并未給予回復。
“傳聞中針對房地產貸款相關業務,中信銀行未下發過額度收緊和暫停辦理的通知,相關業務運行一切正常。”中信銀行如此回應此前的相關傳言。
平安銀行方面則告訴記者,對于傳統房貸這類市場調控需求較高的業務,平安銀行有意識進行了壓縮。“我行會優先支持自住性住房的貸款需求,限制投機性住房業務。平安銀行也會根據國家相關政策以及銀行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房貸相關政策。”
平安銀行稱,目前平安信貸政策沒有變化,選擇滿足剛性需求的房地產開發商進行合作,通過穩健的風險控制措施保持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不過,一位從事信貸工作的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不止房地產貸款政策,目前其他類別的貸款政策都有收緊。出于利益的考慮,在信貸額度確定的情況下,銀行當然愿意把錢投向其他領域,房地產行業目前的高風險性已經抵掉其大規模數額所帶來的收益性。
在一些券商分析師看來,目前仍是個別銀行的個別部門(企業金融條線,而同業金融條線并沒有涉及)對房地產融資個別產品(房地產夾層融資和房地產供應鏈融資)的收縮,不必因局部地區的風險暴露對行業整體經營過度悲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