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6 01:07: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目前,隨著國內老齡化的加劇和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養老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政府在政策上也開始鼓勵支持養老行業。
昨日(2月25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以下簡稱 《條例》)經表決通過,今年6月起施行。從條例內容來看,諸多措施對養老行業是政策上的利好。
實際上,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下,社會化養老成為大勢所趨,并且催生了社會養老產業鏈條,也讓各路資本開始淘金養老行業,不少企業開始探索養老行業全產業鏈的道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從事養老行業的企業更多地還是以養老地產為主。根據咨詢公司羅蘭貝格此前的報告,總體來講,國內的養老服務產業發展還處在初期階段,醫療、養老及健康管理的有機結合將是成功關鍵之一。
政策支持養老行業/
《條例》明確,新建居住區、舊區改造應同步配套建設養老機構。養老機構護理員應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同時,養老機構應公示各類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上海市城鄉養老床位供需失衡,是機構養老面臨的一種尷尬。政府文件的出臺旨在鼓勵中心城區老人入住郊區養老院,以緩解中心城區的養老床位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上海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等六部門已聯合制定文件,要求中心城區政府制定補貼政策,鼓勵中心城區老年人入住郊區養老院。目前,已有部分中心城區政府制定了相應補貼措施。
在《條例》中,這一補貼措施正式成為法定規范。這意味著,今后中心城區政府區級財政預算中將有專項資金用于這一補貼。同時,《條例》還明確養老機構依法享受稅收優惠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
在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醫藥健康行業中心負責人劉宇剛看來,上海相關文件的出臺是適時和積極的。中國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的變化驅動養老模式,同時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上海支付能力相對較高,同時觀念相對超前,而相關政策的出臺將起到進一步推動。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以公辦為主,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服務質量、管理效率和運營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有望激活市場優化機制,緩解供需矛盾?!眲⒂顒偙硎?。
資本涉足養老地產/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目前養老市場的供不應求現狀及政策支持力度,社會化養老成為大勢所趨,且催生了社會養老產業鏈條,各路資本也開始淘金養老行業。
從涉足養老行業的企業來看,其中典型的當屬房地產企業。據不完全統計,萬科、保利、遠洋、綠城等眾多房企已陸續涉足養老地產領域,公開信息披露的養老地產項目更是達到百個之多。
以保利地產為例,出于對養老市場需求的看好,保利地產正式公布其養老產業構想:全產業鏈切入,打造由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組成的“三位一體”中國式養老模式。
泰康人壽則是采取將金融與養老相結合的模式。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東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保險(和訊放心保)公司投資養老社區優勢得天獨厚:保險資金大多為長期資金,適合用于投資不動產。養老社區直接滿足了保險公司高端客戶的需求。同時,保險公司還可以提供長期護理險、健康險等與養老產業銜接的產品。
此外,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看好巨大的養老產業市場,因此欲打造融合養老地產、養老保險、醫療服務、老齡化康復醫療服務等的養老行業全產業鏈。去年5月,復星集團在上海投資的首個綜合養老社區正式開業。
“之前項目只是試水,有200個床位的養老社區,主要是高端養老,效果很好。”梁信軍表示,“目前我們在高端養老方面已經有一定經驗,將大規模推廣高端養老,也在探索居家養老模式?!?/p>
市場年增速超20%/
資本涌入養老行業的背后,則是其每年增速20%以上的巨大市場。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去年底發布的健康服務行業趨勢預計,除了醫療服務之外,養老服務將成為未來數年增量最大的板塊。羅蘭貝格保守估計,到2020年,養老服務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年增速20%以上。
“中國正面臨越來越多養老方面的挑戰,未來7~8年是老齡化井噴期,2013年的老齡化率14.8%,2020年將快速上升到18%?!绷盒跑姼嬖V《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養老開支對國家和家庭的壓力都會非常大,因此看好巨大的養老產業市場。
但據此前羅蘭貝格的報告,總體來講國內的養老服務產業發展還處在初期階段。
“不少企業以養老之名,行圈地之實,還沒來得及在理解和發掘養老服務深層次需求方面下工夫。”劉宇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養老機構不僅僅要滿足基本的護理要求,還需要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階段的特點,在居住環境、社交體驗、精神生活等方面全方位發掘。
劉宇剛認為,成功的養老服務企業需要在洞察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明確目標客群,同時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探索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以及持續護理服務等可行模式。其中,醫療、養老及健康管理的有機結合將是成功關鍵之一。目前國內一些領先企業已經開始通過自建醫院或者與周邊的醫療機構合作,在醫養融合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嘗試,相關配套將有助于行業發展,釋放市場潛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