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8 01:49:27
萬山受汞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積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萬人左右,最大超標量572.3倍。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貴州萬山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比深圳特區還早的我國首個縣級特區,曾以“中國汞都”享譽全國,卻因資源面臨枯竭而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衰退型城市名單。
官方資料顯示,萬山受汞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積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萬人左右,土壤汞濃度0.207~255mg/kg,最大超標量572.3倍。在當地政府看來,萬山的汞污染不同于一般的工業污染,它是特定時代、特定體制下的產物。
在生態修復與城市轉型兩座“大山”的重壓下,萬山將會如何突圍?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采訪了解到,在生態治理上,萬山寄望于國家資金扶持,同時依托于“中國汞都”這個品牌。
2月19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輾轉到達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這里是一個沒有河流的狹長谷地。
隨后,記者來到萬山鎮張家灣,這里曾經是萬山特區的貴州汞礦第六坑,各種低矮、簡陋的青磚瓦房依山而建,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今,這里已被劃為萬山工業園區,遠遠望去,幾家化工企業的紅磚煙囪高高聳立。
自2009年開始,萬山采用固化法治理汞礦附近的巨量廢渣,而被汞污染的土壤治理還未啟動。目前納入治理規劃的累計5萬畝耕地,將采用綜合修復法“排毒”。
汞污染約10萬畝耕地/
“我們這兒是中國最早的特區。上世紀50年代,萬山幫國家還了8億元的外債,貢獻很大。”熟悉萬山汞礦的張家灣一位村民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說。
在萬山鎮的東北方向,是由原貴州汞礦改造成的萬山汞都博物館,這里展出的一張張歷史照片,再次印證了萬山特區曾經的熱鬧與輝煌。
“當時,萬山特區有6萬多人,其中工人就有4萬多,這里有冶建公司、有色金屬公司、金礦公司、貴州汞礦等。萬山以前很火,相當繁榮。不過現在汞礦資源枯竭了,開采完了,好多單位都搬到了貴陽,有些搬到了廣西。”上述村民感慨地說。
2002年,貴州汞礦因虧損實施政策性關閉。雖然汞礦不再開采了,但留下來的汞污染卻一直潛藏在土壤中。
根據萬山區委宣傳部向記者提供的資料,1950~1980年,萬山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冶煉,共排放含汞廢氣202.4億立方米、汞廢水5192萬立方米、廢渣624.2萬立方米,由于當時沒有明確的環保要求,肆意開采和堆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
“汞污染的耕地面積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萬人左右,土壤汞濃度0.207~255mg/kg,最大超標量572.3倍。”上述萬山區官方資料指出。
萬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小輝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時萬山區開采確實很粗放,但那是特定時代、特定體制下的產物,屬于“歷史性”污染。
雖然如此,但土法煉汞一直是萬山的“特產”。受高利益的驅使,非法煉汞在當地屢禁不止。權威統計顯示,僅2013年,萬山區就查處了土法煉汞13處,搗毀土法煉汞爐灶70余座,沒收毛汞200余斤、廢氯化汞觸媒50余噸。
汞廢渣嚴重破壞生態/
走進萬山國家礦產地質公園,猶如回到了當年汞礦開采的崢嶸歲月。據當地人介紹,這里是萬山汞礦開采最古老的地方,古代各部落為了爭奪汞礦開采權,曾經火拼無數次。
沿著崎嶇的繞山臺階向下,就是萬山汞礦著名的黑洞子。“黑洞子”之名來源于長期土法煉汞之后礦洞熏成了黑色。黑洞子所在的巖壁上下里外均被掏挖成了蜂窩狀,洞與洞之間是相通的。公開資料顯示,萬山汞礦的地下采礦坑道長達970多公里,甚為罕見。
山谷下游就是原來汞礦傾倒廢渣的地方,但現在很難找到廢渣痕跡,基本上全被土壤覆蓋了。記者看到,梯田狀的攔渣壩子一級一級地往山谷下游延伸,壩子最高處海拔高達幾十米,梯田邊沿與山腳銜接的地方被挖成了一條條溝渠。
萬山區環保局辦公室主任田洪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礦渣堆在山坡上,一遇到下雨或者發大水,礦渣就要往下面沖,給下游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
據萬山區環保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以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三級標準值汞含量1.5mg/kg作為對比值,萬山老礦區下游的敖寨河兩岸受污染農田土壤汞含量25.68mg/kg,超標17.1倍;下溪鄉兩岸受污染農田土壤汞含量278.5mg/kg,超標185.6倍。更為嚴重的是,一遇到暴雨天氣,汞礦渣隨山洪而下,淤塞河道,導致敖寨河、下溪河兩岸部分農民因無地可種失去生產、生活條件。
“從2009年開始,我們正式實施廢渣穩定工程,國家相關專家曾來指導過,主要辦法是用水泥將廢渣穩定,蓋上塑料薄膜,上面附上土壤,再種上植物,從而減少對下游的污染。”田洪昌介紹稱,這是一種物理穩定法,這種方法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若干年后廢渣可能會重新暴露出來,因此以后每年都需要對工程進行跟蹤監測與完善。
記者注意到,針對上述廢渣固化工程,萬山曾為此投資2870萬元,新建攔渣壩7座、攔渣墻8道、攔砂壩1座、汞渣滲淋廢水處理工程4座以及截洪溝、排水管等配套設施。
不過,如今隨著汞廢渣深加工業的發展,汞廢渣“變廢為寶”,身價倍增,未來會不會出現盜挖汞廢渣的現象,成了當地環保部門擔心的新問題。
5萬畝土地納入治理規劃/
目前,萬山面臨著10萬畝受污染耕地的修復壓力,其中有5萬畝已納入土壤汞污染治理規劃。
前不久,央視曾報道稱,萬山區下塘溪村一地塊土壤中汞嚴重超標,導致村民種的白菜從里到外潰爛。
萬山區承認一些地方的汞含量確實嚴重超標,但堅持認為土壤汞污染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其治理修復也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中心副主任閔小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說,針對土壤修復,目前國內主要采用加熱分離、原位修復、植物萃取三種方法。每種方法各有優劣,需要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實際上,萬山區所采取的就是這種綜合修復的思路。田洪昌表示,“我們為了治理土壤污染,采用了三種技術辦法:對于重污染采用低溫熱解,中度污染采用固化技術,輕度污染采用植物修復。”
田洪昌指出,低溫熱解法并不會破壞土壤結構,但涉及一些工程設備,投入成本較高;植物修復法的周期較長,最短也需要一兩年。“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針對土壤汞污染的成熟技術、案例還沒有出現,比如低溫熱解,在實驗室做可以,一旦落實到工程上就難了,所以我們一般更傾向于固化法。”
據他透露,目前正在試點的項目采用的是化學固化,不同于穩定廢渣的物理固化。試點項目位于萬山區敖寨鄉金家場村,面積大概有4畝,預計投入資金50萬元。
參與上述試點項目的一位環保工程師向記者表示,一般在活性形態下,汞容易遷移。化學固化的原理是,讓化學粉劑與土壤充分接觸,產生瞬時反應,將汞的活性形態變成穩定形態,這種方法在美國已采用了近50年。
據了解,目前萬山區納入土壤汞污染治理規劃立項的土地面積一共5萬畝,土壤修復計劃5年。其中,一期汞污染土地有4783畝,包括重度污染400多畝,修復計劃2年。
治理資金寄望國家補助/
當前,萬山區規劃的5萬畝汞污染耕地治理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這筆資金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萬山區檔案局局長、前萬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田必剛向記者介紹稱,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萬山汞資源逐漸枯竭。期間,萬山特區也曾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0年,萬山區國內生產總值僅1.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7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150元。
記者注意到,2013年萬山實現財政總收入3.03億元,其中公共預算收入1.46億元,全年爭取上級補助資金逾10億元,但民生支出高達9.7億元。
自身“造血”功能的不足以及民生開支過于龐大,讓萬山的生態修復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對此,田洪昌透露,他們將全部申請國家資金扶持,只有等國家資金到位了,他們才有能力推進土壤修復工作。“國家本身已經在搞試點,包括廣東、廣西、湖南、貴州等6個區域,預計投入100億元。”
那么,這些資金以何種方式以及何時到位,關系著萬山土壤修復的實際成效。
“國家篩選了這幾個試點區域來做土壤修復,就是因為這些地方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在很多地方上報之前,國家已經明確要拿出100億元來作試點,也就是說,國家的錢已經到位了,就看各地怎么來編制具體治理方案了。”田洪昌表示。
記者從萬山區提供的官方資料了解到,萬山區申報總投資20億元的 《貴州銅仁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已于2013年12月上報至環保部,目前正在等待進一步評審,將重點對下溪鄉、敖寨鄉沿河兩岸的4783畝污染耕地進行修復。
“2013年,我們申請到了1420萬元的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資金,周期大概需要一年。”田洪昌透露。
修復效果評估難度大/
國家投入巨額修復資金后,修復效果如何得到科學合理的評估,從而為更大范圍的土壤修復提供參考?
記者注意到,貴州省環保廳早在2011年針對重金屬污染防治設立了《采冶廢渣等重金屬污染治理效果評價方法研究》項目,承擔這一課題的是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該院院長吳攀表示,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實施后對環境的改善效果到底怎么樣,改善效果如何進行量化,這些都仍未可知。“我們在2012年拿下這個課題之前,還沒有看到國內這方面的研究。”
按照他們的課題框架,土壤改善效果主要通過重金屬削減效應、經濟效應與生態效應三大指標來評估。
不過吳攀表示,這個評估辦法最大的難點是年限問題,修復工程結束后多少年來評估合適?政府顯然等不了太久,這就需要與政府協商,“我們認為應分階段評估”。
效果評估的另一難點來自于項目技術的隱蔽性。因為企業都有一些技術專利,項目實施后,污染減少量到底是由于采用了工程技術,還是屬于自然減少 (如下滲或植物吸收等),很難界定。
第三個問題是采樣的代表性。因為土壤深度、位置等不同,重金屬污染的分布差異性很大。
耕地成土壤污染重災區/
實際上,萬山僅是當前全國耕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一個縮影,不過全國的這一污染數據仍是一個謎團。
早在2011年初,國務院就正式批復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按照《規劃》,全國18個省區的4452家企業被納入重點監控名單,14個省區被列為重點治理省區,到2015年重金屬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減少15%。不過,目前國內重金屬污染嚴重程度到底有多高,需要多少治理資金,上述《規劃》并未詳盡披露。
去年《21世紀經濟報道》稱,全國有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大概需要修復資金6萬億元。
今年2月11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接受香港《大公報》提問時表示,環保部正在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而土壤污染的準確數據還需要進一步的詳細調查,治理污染所需的修復資金也是一個未知數。
記者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了解到,我國土壤污染總體形勢不容樂觀,局部地區污染嚴重,耕地正成為土壤污染的重災區。該中心正在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政策研究”課題。
閔小波表示,目前國內重金屬污染治理已經有很大進展,但難點是技術推廣以及資金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