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3 01:21:3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兩會”臨近,各行各業的代表提案可被視為行業發出的聲音,基金行業也不例外。
2013年以前,股權激勵是基金行業普遍關注的問題,隨著2013年基金法出臺,進一步推進監管市場化,放松管制成為業內的主流聲音。
近期,貨幣基金投資協議存款是否納入一般存款的討論,引發一場又一場口水戰,銀行業高調發聲,基金公司也對此種“一刀切”做法提出質疑。債券基金打新資格一失再失,遭到業界異議。除此之外,業內人士也普遍期望,基金公司日常審批及監管市場化更近一步。
盡管諸多問題背后代表著不同公司的利益需求,但其核心,無一不是業內對監管或商業機構市場化運行的期待。
反對貨幣基金“一刀切”/
貨幣基金流動性及風險管理等問題近期被推至風口浪尖,一時間,從類余額寶項目到將貨幣基金投資的協議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管理的討論,銀行業聲音沸沸揚揚。
各種聲音中鮮見基金公司的回應,對于貨幣基金監管走向,基金公司有何期望?反對銀行業對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息出臺“一刀切”政策,是基金公司明確意圖。
“貨幣基金投資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息,從最初發展來看,就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并不是行政指令。”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起初,基金公司與銀行簽訂的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息,只是一個補充協議,并不是每家銀行都愿意給此優惠政策。之后,協議存款大量流入提前支取不罰息的銀行,銀行之間爭奪存款日趨激烈,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息才得以普及。
“若是銀行以行政指令出臺政策干預協議存款付息選擇,就是反市場化的手法。”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建言,協議存款政策應該交由市場選擇,隨著未來資金面寬松,部分銀行自然會關閉這一優惠政策,目前所討論的“一刀切”手法并不合理。對于基金公司而言,也要順應利率市場化,未來資金利率回落,各家做好相應風險管理措施。
呼吁債基打新放開/
2月19日,IPO重啟之后首批新股的最后3家公司——東易日盛、嶺南園林、登云股份等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第一輪新股發行基本結束,轟轟烈烈的機構打新也進入了一段平靜期。
中國證券業協會日前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承銷業務規范》,對網下配售的投資者出臺新規,禁止債券型基金、集合信托計劃等三類產品打新。由于債券基金在此輪打新盛宴中缺席,業內人士對其喪失打新資格“頗為不滿”。
“以前是一級債基不能打新,現在連二級債券基金也不能參與新股配售,這個規定并不合理。”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此表示不解,按照規定,二級債券基金不僅可以買債券,還能進行二級市場股票投資,既然可以買股票,為何不能打新股,個人投資者甚至專戶都能買新股,債券基金卻不能投資新股,這種規定有待商榷。該人士所在基金公司旗下的一只二級債基,去年債市低迷之時,通過參與股票市場投資,獲得不菲業績,今年以來,受制于新規規定,無法獲得打新超額收益。
事實上,對債基而言,打新一直是其增強收益的重要手段,在2012年7月一級債基打新被叫停之后,IPO開閘前夜,基金公司推出二級債基的步伐明顯加快,不超過5%的新股投資比例成為二級債基打新“賣點”。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新規收緊,一批沖著打新而去的債基紛紛擱淺。匯添富新收益、華富恒鑫等債基均突出打新設計,華商雙債豐利基金文件顯示,“華商雙債豐利可將最高20%的資產用于股票等權益類投資(包括參與新股申購),隨著IPO新政的推進,也將為本基金帶來更好的投資標的”。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發行之時,依靠“打新”功能吸引而來的資金,此后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根據廣發證券研究報告統計,2009年6月IPO重啟至2012年11月IPO暫停期間,獲配新股收益對一級債基收益的貢獻率為7.41%,對二級債基的貢獻率為4.51%。“打新每年為債券基金增強1~2個百分點的收益,打新資格缺失對債基的影響已由一級債基波及二級債基。”某基金公司債券經理分析稱。
“二級債基無法打新,只能從二級市場買入股票,也因此喪失了打新收益。”上述人士表示。
期冀監管市場化/
“家長式監管”、“最大的風險管理機構”是此前基金公司對本行業監管的評價。隨著監管部門“精簡審批、加強執法”的理念浮出,基金公司也希望基金日常監管往市場化方向推進步伐進一步加快。
“基金公司不是需要政策紅利,而是更加市場化的監管環境。”一位華南基金公司高管稱,近幾年信托行業的迅猛勢頭引起了金融行業的集體反思,對于基金公司而言,近幾年的止步不前,源于資本市場低迷,客戶產品體驗不好,而從政策層面來看,更加市場化的監管也是促進行業發展的動力。
大力推進監管轉型,精簡行政審批,提高稽查執法效能,是證監會主席肖剛上任以來的主基調。今年以來,取消三項行政審批項目,加強老鼠倉審查,也是上述監管改革的落腳點。基金公司人士期待,監管思路轉型,也能帶動基金的各項日常審批及多年來形成的辦事理念加快轉變。
從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到資本市場各種新品種陸續推出,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方——公募基金總是落后市場一大步。“基金公司長此以來形成了這么一個習慣,每個新品種推出,都先去詢問監管部門能做與否或者等待相關政策出臺,這樣不僅降低效率,而且難以促進行業發展。”華南某基金公司監察稽核部人士稱,未來的監管應該是法無禁止即可行,監管部門列出負面清單,沒有明確禁止的,基金公司都可以先行嘗試。
日常的審批流程是基金公司另一個認為非常繁瑣的地方。“僅拿產品報批這項舉例,一家基金公司產品部若是有十個人,70多家基金公司就有幾百人從事產品設計,每個產品,監管部門都要看過一遍,效率特別低,未來產品審批也應該走類似IPO改革的方向:事先披露制。基金發行前,招募說明書只要在指定時間內對公眾充分披露即可,監管部門重點做好事后監管。”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指出。
基金法配套的各項政策盡快出臺落地,也是基金公司翹首以盼之所在。去年6月1日,基金法正式實施,隨后,《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等各項征求意見稿密集出臺。不過,時隔大半年,相關進展遲遲未見回應。“很多實質性工作,例如基金公司間的并購重組還沒有正式法規,很難真正推進。阿里巴巴收購天弘基金,目前的障礙也在于此。”除了監管放松,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督促法規出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