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國研中心主任:宏觀政策首要目標是守住風險底線

中國證券報 2014-03-05 08:47:35

今后一段時間,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持經濟運行的基本穩定、守住風險底線,堅持“宏觀政策穩定,微觀政策放活,社會政策托底”的總體思路,穩中求進和以穩促進相結合,在維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矛盾與風險。

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略高于7%的水平,這將有利于為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相對寬松的宏觀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隨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內在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將更有望得以實現,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也應看到,除國際經濟整體復蘇緩慢、不可預測風險因素諸多外,中國經濟的回升基礎并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風險因素較多。

第一,資金配置扭曲,價格上升。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高于GDP(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社會融資規??焖贁U張。但是,金融系統資源錯配、期限錯配等問題突出,資金鏈條不斷加長,對央行的流動性政策越來越敏感,資金價格攀上新臺階。房地產泡沫和政府債務及隱形政府擔保,支持貨幣信貸的快速擴張,大量新增資金被直接或間接配置到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2013年前9個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高達55.8%,從某種程度上講,擠出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第二,房地產市場趨勢性分化,風險進一步積累。經過近年來的迅猛發展,房地產市場區域格局發生了趨勢性變化。三、四線城市呈現出住房和土地供給“雙松”狀態。由于住房供給持續增加,人口集聚速度趨緩,三、四線城市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在現行財政框架下,為了推動市政建設和維持財政平衡,政府仍繼續供應土地,導致住房供求關系更加寬松,一些城市開始出現房價下跌泡沫破裂跡象。與此相反,一、二線城市則呈現出住房與土地供給“雙緊”狀態。由于就業吸納能力提高和公共服務較為完善,城市規模仍處于持續擴張狀態,剛性需求旺盛。但這些城市住房用地占比偏低,土地和住房供給相對不足,價格上漲壓力較大,導致泡沫進一步膨脹。這實際上已成為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最不可預測的風險點。

第三,產能過剩嚴重,調整緩慢。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3545家企業所在行業產能過剩情況的調查,71%的企業認為目前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截至目前,企業設備利用率僅72%,比2012年低0.7個百分點。同時,產能過剩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等特點。由于地方保護和缺乏有效退出機制,過剩產能調整進展緩慢。67.7%的企業認為,要消化目前的過剩產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

第四,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國際市場份額縮減。自2011年起,中國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開始低于GDP占全球的比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在2011年和2012年連續下降。在國內完成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在2012年出現十多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上述結構性矛盾和風險因素的存在,既是當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同時也為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時間,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保持經濟運行的基本穩定、守住風險底線,堅持“宏觀政策穩定,微觀政策放活,社會政策托底”的總體思路,穩中求進和以穩促進相結合,在維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矛盾與風險。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小銀行,優化資源配置,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重視房地產市場的區域分化態勢,加強分類指導,減少一刀切政策,提高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優勢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健全落后企業退出機制,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努力培育新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

世界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恢復期,總體態勢趨于穩定。歐洲經濟走出衰退將增強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但需要高度關注美國QE(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美國經濟復蘇的影響和對新興經濟體的沖擊。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略高于2013年,中國出口增長有望小幅改善。在居民消費升級、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帶動下,文化體育、商務服務、節能環保、批發零售等產業投資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

但相對于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傳統制造業,成長性行業對投資穩定增長的支撐作用尚不足,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略有下降。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費熱點不斷涌現,高端餐飲娛樂場所有望積極面向市場轉型,消費結構逐步改善。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略有上升。綜合上述分析,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略高于7%的水平,這將有利于為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相對寬松的宏觀環境。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多種有利條件。比如,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紅利必將更大程度地釋放,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復雜程度較高、人力資本密集的行業孕育著新優勢;城市化與信息化、綠色低碳等新趨勢相結合,能釋放出產業升級的新動力;住、行主導的居民消費升級將持續推進,服務消費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化深入發展,一批人口眾多的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將為中國發展提供新的機遇。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預測,在2020年前,中國GDP年均增長仍可保持7%左右。按照這一發展速度,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雙翻番’”的目標可以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有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

責編 葉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