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01:11:1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今年3月4日,*ST超日發公告稱,“11超日債”無法全額支付第二期利息。第二期利息的付息日是2014年3月7日,金額為8980萬元,根據公告僅能支付400萬元,償付比例不到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基金的2013年四季報發現,基金重倉債券中未出現有“11超日債”。一家基金的經理也對記者表示。“按照公司內部的信用債投資風控規定,11超日債這種外部評級為CCC的債券不可能成為投資標的。”
此外,據了解,去年以來,基金公司整體對企業債信用風險仍較為審慎,對一些主體資質以及評級發生變化的債券品種大多進行了減持。由此來看,債券基金集體算是躲過了“11超日債”這顆地雷。但基金或仍將被債券市場由此引發的震蕩效應所波及。“11超日債”違約事件發生后,部分高收益信用債出現大幅下跌,并影響到個別債券基金的表現。
基金減持評級下調債券/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對投資中低等級信用債都極為謹慎,甚至有部分債券基金會在合同中明文規定,其只能投資于信用級別評級為BBB以上(含BBB)的資產支持證券。這意味著基金只能投資中高等級債。
公開資料顯示,“11超日債”于2012年3月7日發行,發行規模為10億,債券票面利率為8.98%,這是公司債發行的較高利率。債券存續期限為5年,附第3年末發行人上調票面利率選擇權及投資者回售選擇權。
評級機構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在2011年對“11超日債”評級信用等級為AA;2012年12月調降為AA-;2013年4月又下調為BBB+;2013年5月再一次下調為CCC。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總經理魏鳳春表示,市場對“11超日債”的違約早有預期,雖然“11超日債”在2013年3月如期兌付了首期利息,但違約風險一直較高,自去年7月以來一直處于停盤狀態。當*ST超日2013年經營繼續虧損的消息被確認后,該債券違約已在所難免。
資本市場普遍認為,“11超日債”違約事件具有標志性意義,這終結了國內信用債券“零違約”的歷史。
事實上,在經歷了2013年大量信用債券被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后,機構投資者對2014年出現實質性信用違約事件已有預期。
同花順iFinD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3月8日,近一年來被下調主體評級的債券有247個,被下調債項評級的有62個。這引發了不同信用等級債券信用利差的拉大,也促使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對信用債進行重新審視。
華安基金固定收益部相關人士表示,其此前已經預期到經濟增速下滑會對信用債造成沖擊,在前期調整了持倉,大幅消減了中低等級信用債。
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有關人士也稱,公司去年對持有的信用債進行了一輪系統的梳理,對持有的“質地一般”的民企債做了相應的減倉,但對一些資質比較好的城投債做了保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對比基金2013年四季報與中報披露的持債情況后發現,基金對于部分被外部評級機構下調評級的債券進行了減持,與此同時,更多被下調評級的債券則根本沒有出現在去年基金的債券持倉中。
例如華銳風電發行的“11華銳01”,其在主體和債項評級均從AA+下調到AA后,迅速被基金拋售一空。此外,“11士蘭微”、“11精工債”、“11天威MTN2”也在被下調評級后遭遇基金減持。
又如 “12川煤炭CP001”、“12龍 煤 控 MTN1”、“13漢 城 投CP001”、“08渝城投債”等品種也出現了相似的情況。
超日債違約后續影響發酵/
雖然“11超日債”違約在不少投資者的預期中,但此事件仍激發了債券估值上的信用利差拉大。3月5日開盤后,高收益率信用債全線下跌,其中“11中孚債”、“11蘇中能”、“12墨龍01”等多只債券跌幅超過3%。
泰達宏利高票息債券基金經理李慧鵬表示,“此前,我國市場上的信用債收益率曲線和利差體系是建立在完全剛性兌付預期基礎上,但目前公開違約已經出現,‘狼真的來了’,預計信用利差體系可能因此逐漸重構。此過程中,利率債和高評級債券會相對穩定,中低評級債券所受沖擊最大。”
與此同時,投資者對信用債風險的擔憂短期內也使利率債需求上升。3月5日,當日財政部續發的7年期國債中標收益率4.34%,比前日二級市場利率低出4個基點;翌日,農業發展銀行發行的剩余期限為兩個半月的金融債中標參考收益率為4.0066%,投標倍數高達3.07倍。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有部分以信用債投資為主的基金其凈值也在“11超日債”違約事件后出現波動。
此外,一些業內人士還擔心,若市場受悲觀情緒傳染,導致債券基金出現大規模贖回,或引發流動性危機,基金拋售流動性好的利率債和高等級信用債,導致這些債券價格下降,重蹈2011年城投債危機的覆轍。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部分基金公司債券基金贖回情況進行了解后發現,截至3月7日尚未出現明顯大規模贖回的情況。
基金公司重視內部信用分析/
據了解,為了防范類似違約的信用風險,基金公司近年來一直對內部信用研究頗為重視,目前固定收益管理稍具規模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
在2011年之前,市場對信用風險的關注很低,信用債與利率債同漲同跌。2011年三季度,城投債危機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信用利差迅速達到了歷史最高位,對固定收益市場的信用風險的研究和關注快速升溫。
此后幾年里,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公募基金中以信用債為主要投資標的的產品在迅速增加并得到細分,一些產品以高信用評級債為主,一些產品則專注于挖掘信用利差中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機構投資者對信用分析能力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
有基金經理表示,外部評級的作用本應是反映發債主體基本的信用風險,但由于國內債券評級體系的頂層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如發債主體與評級機構的利益糾葛、評級機構之間的不充分競爭等問題,導致部分外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中存在較多水分,這就需要基金公司細致研究和甄別這些債券。
“外部評級可以作為參考,但投資者僅依靠外部評級來決定投資是不專業的。”一只債券基金的經理表示,國內大部分公司的債券評級都在2A區域,但這些公司的質量差別非常大,如何甄別出好的品種,前瞻性地把握發債企業主體資質以及評級的變化,盡可能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得超額收益,這就很考驗機構投資者的實力。
從2013年基金四季報與中報披露的持債情況來看,去年下半年,基金整體對于有色、煤炭、發電、地產等周期性行業的債券進行了較大比例的減持。
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的總監表示,其公司內部的信用評價模型會對目前 “敏感地區”、“敏感行業”進行篩排。“敏感行業例如鋼貿、光伏、煤炭等行業,近年盈利前景比較暗淡,債務負擔比較重。敏感地區就是債務鏈條比較重,地方房地產價格壓力較大的地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