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8 01:18:2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國內棉價與國際價格長期倒掛,價差達每噸5000元,并且由于庫存過高,今年棉價走高幾無可能。反映到棉花種植方面,三大棉區種植意向均出現下降,甚至即將享受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的西北區,也出現了4.9%的意向面積降幅。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年內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將啟動,但目前對價格補貼具體措施的疑惑,干擾著棉農的選擇。
昨日(3月27日)發布的農業部調查數據顯示,棉農棉花種植意向面積繼續下滑,預計今年棉花意向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7%。中國棉花協會調查數據則顯示,全國棉農平均種植意向減少10.5%。
“具體措施肯定在春播之前出臺,不會耽誤棉農種棉。”中國棉花協會一位工作人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新疆以外地區植棉的補貼政策正在加緊制定,很快就會出臺。
植棉面積持續下降/
根據農業部信息,黃淮海地區已經調減棉花產量和面積。中棉協數據顯示,被調查棉農中準備減少面積的占27%,按照被調查棉農植棉意向加權平均計算,全國棉農平均種植意向減少10.5%,以協會2013年面積為基數,預計2014年全國植棉面積6259萬畝。至此,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已連續3年下降。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報告分析認為,棉花種植面積下降原因在于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細則及其他配套措施尚未明確,部分棉農仍在觀望,總體種植意向降幅較前期有所加大。對于棉花種植意向面積的下降,農業部將此歸因于棉花種植效益較低。
中棉協調查數據顯示,全國12個出現棉花種植面積意向下降的省區中,河南以23.2%的減幅居于首位。對此,河南棉花協會分析認為,今年國家將對新疆啟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但對其他地區的棉花種植扶持政策尚未明確,再加上下年度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收購價格難以維持目前高價位,帶動籽棉價格下跌,植棉收益更進一步下降。
“種植棉花的效益很低。”河南地區的棉農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種棉生產周期長,投入大、對人力需求大,去年種植一畝棉花總成本將近2200元,但每畝的毛收入僅為3000元出頭,且棉農普遍面臨人力成本上漲的態勢。該棉農表示,“基本每過一次春節,雇人費用都要拔高一截。”棉農直言,種棉不如種糧。
此外,在湖南澧縣,當地棉農的意向植棉面積縮減了24.9%,其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國家不再收儲,棉花價格將回歸市場主導,而目前國內棉價高于國際棉價,植棉成本較高且費工費時,棉農為降低風險,減少了植棉面積。另外,鑒于今年棉花形勢,當地政府建議農民改種效益較好的玉米、高粱、冬瓜等其他經濟作物。
國內外棉價倒掛/
“目前,棉花國內外價格相差5000元/噸。”國泰君安期貨市場分析師周小球認為,“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很多,國內的棉紡企業對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從政策角度來看,國內想把棉花價格逐步市場化,與國際市場接軌。另外,現在國內棉花過剩量大,庫存高企,未來將以消耗國內高庫存為主,因此棉價上漲乏力、空間狹窄。”
目前,國內棉花進口實施配額管理制度,超過配額進口的棉花將被征收40%的關稅,但是在高關稅下,國內國際棉花價格依然倒掛。
岳陽棉花經銷商李海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4級皮棉國內每噸均價17000元,收稅之后的同等級進口皮棉均價依然要便宜1000多元,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每畝收益不足1000元的棉價,依然缺乏與國際棉價的競爭優勢。
對此中棉協認為,穩定植棉面積仍需政策支持,如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繼續良種補貼和高產創建等,主攻機采棉等生產薄弱環節,加大科學植棉和科技興棉力度,積極構建棉花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棉花專業合作社、植棉大戶和家庭農場、棉花專業化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新經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