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01:10:0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上海
由于受到環保方面的壓力,鋼企的產量本該得到有效控制,但從實際出爐的數據來看,其產量反而隱現增長勢頭。
昨日(4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1~3月份全國粗鋼產量數據,再次與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的數據“掐架”。對鋼鐵業內人士而言,這似乎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不過,這次兩者公布的3月日均粗鋼產量差值高達17萬噸。
對此,生意社鋼鐵分社主編何杭生分析指出,“數據差距正是顯示了國內粗鋼產量上升這一現象,這也說明國內鋼廠在控制產量上,并不是十分有效,且現在鋼價正在回升,盈利正在增加,鋼廠不會輕易減產和控量的。”
統計局、中鋼協數據“掐架”/
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1~3月份全國粗鋼產量20270萬噸,同比增長2.4%,其中3月份7025萬噸,同比增長2.2%。據此測算,3月日均產量226.6萬噸,創歷史新高。
3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粗鋼產量數據顯示,1~2月我國粗鋼產量13080萬噸,同比增長1.7%。據此測算,1~2月份日均粗鋼產量為221.69萬噸,較2013年12月日均粗鋼產量增長10.2%。
而根據中鋼協此前公布的旬度數據,3月中旬,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重點統計的150家鋼鐵企業共生產粗鋼1691.72萬噸,日均產量169.17萬噸,比上旬增長3.12萬噸,增幅為1.88%;其他企業粗鋼日均產量為40.42萬噸,比上旬下降3.2萬噸,降幅7.33%。預估全國3月中旬日均粗鋼產量為209.6萬噸,旬環比下降0.04%。
記者對比發現,統計局發布的3月日均粗鋼產量(226.6萬噸)較中鋼協公布的3月中旬日均粗鋼產量估值(209.6萬噸)高出17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 “掐架”現象并非個案。2012年,統計局發布的1~2月粗鋼日均產量為187.7萬噸,中鋼協發布的同期數據則為168.4萬噸,相差19.3萬噸;2013年,統計局公布的1~2月粗鋼日均產量為212.63萬噸,中鋼協數據為196.22萬噸,相差16.41萬噸。2014年,統計局1~2月粗鋼日均產量為221.69萬噸,中鋼協數據為201.05萬噸,相差20萬噸之多,達到史上最高。 為什么兩份數據明顯差異、互相掐架的現象年年都會出現?對此,上海鋼聯“我的鋼鐵網”研究中心主任曾節勝表示,中鋼協的數據是根據重點企業的產量預估的,不太準確;而統計局的數據是實際統計數,相對準確一些。
中國大宗行業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何魯平指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一方面與鋼廠上報產量的規則有關系,鋼廠在完成全年產量任務之后,會把部分產量延后,放到下一年一季度再上報;二是統計單位的覆蓋面不一樣,因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和中鋼協的數據采集體系對象、方法、途徑有區別,所以造成最終的統計數據會有出入。
那么,鋼廠的生產到底受環保政策的影響有多大?
何杭生分析指出,“目前國內的鋼鐵行業,并不是靠一些環保政策,一些產能淘汰政策等來制約或推動發展的,最主要的還是靠鋼廠本身的自覺性,自覺地去控制污染、控制產量,自覺去提升行業地位和產品競爭力。只有自覺減產增效,鋼鐵行業才不會出現眼下這種近八成虧損的局面。”
何魯平指出,“全國粗鋼產量的匯總數據本就是一個估值,參考意義大于數值本身的意義,如果真要結合國家產能縮減這個指標來評估現狀的話,建議結合全國鋼廠的粗鋼生產數據,以及國內主要鋼鐵倉庫庫存變化匯總數據進行分析,那樣會得到一些更接近實際分析價值的數據。”
產量新高加大鋼材供應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一季度粗鋼產量再次增長,且日均粗鋼產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這樣的數據,意味著鋼材供應壓力再次加大。
“今年統計出來的全國粗鋼總產量依舊超越往年,呈增長趨勢,這是因為全國粗鋼總量的數據是針對全國優質的大型鋼廠采集的,而隨著小鋼廠在鋼鐵市場的占有率下降,眼下市場的優質客戶逐步流向正規大型鋼鐵企業。”何魯平分析指出,“縱觀全國鋼材市場,隨著國家對鋼鐵行業的調控繼續實施下去,盡管整個市場行情是向下的,但今后大型優質鋼企的發展會逐步明朗,鋼材市場經過不斷的洗牌之后,優質的客戶、市場份額都傾向于流入大型優質鋼企。接下來鋼企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深化高精端品質方向,將鋼鐵產業的附加值通過技術手段增強。”
雖然目前港口礦石庫存,鋼廠鋼材庫存均處于持續消耗狀態,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庫存狀態并未改變。
對此,何杭生分析指出,粗鋼產量的增加,對礦石利好不言而喻,會推動后市礦價上漲。而近期國際多數礦山的一季度產量數據也相繼出臺,數據顯示均保持增長態勢。那么作為全球礦石消費的最大國,預計我國后期礦石進口量仍會再次上升。
“目前不管宏觀還是基本面,行業利空因素仍舊占據主導。預計4月下半月兩周的行情,基本上就是漲勢出現乏力,而后價格盤整前行,最后以小幅跌勢進入5月。”業內人士分析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