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4-18 01:14:40
這場大數據時代的爭奪戰,銀行步步緊逼,互聯網金融節節敗退,現在已經退到核心陣地。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爭什?爭信息、爭支付市場、爭游戲規則主導權。
每經編輯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葉檀
阿里日子不好過,第三方支付再受重創。中國金融未來將走向銀行主導、信用卡支付為主的模式。
據媒體報道,4月10日,一份由銀監會和央行聯合下發的文件 《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簡稱“10號文”),對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提出系列明確要求。央行與銀監會在互聯網金融監管上合拍。
這場戰役到目前為止,銀行步步緊逼,互聯網金融節節敗退,現在已經退到核心陣地。
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爭什么?大數據時代的爭奪戰,爭信息、爭支付市場、爭游戲規則主導權。
“10號文”要求,首次建立業務關聯時,必須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的雙重身份鑒別。2011年“86號文”規定可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單獨認證客戶身份,2007年“5號文”則要求商業銀行識別。“10號文”再次強調銀行在用電子渠道驗證客戶身份時,應采用雙因素驗證方式對客戶身份進行鑒別。
阿里金融之所以能夠做大,最大的功勞是對客戶資料、交易信息的大數據分析,這才使得阿里小貸有可能以極低的成本對平臺上幾十萬客戶進行高周轉的小額放貸,并且保證極低的壞賬率。但現在銀行必須進行身份識別,大筆支付受到嚴密控制。換句話說,第三方支付的客戶信息、交易資料,銀行可以盡情掌握,支付寶等與銀行有博弈能力的第三方支付系統,也就失去了核心優勢,而對正在躍躍欲試運用金融互聯網、進行大數據分析的銀行而言,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
銀行加強了保密舉措,“10號文”要求銀行應構建安全的網絡通道(如果專線連接、VPN通道等),制定安全邊界(如部署防火墻、DMZ隔離區等),防止第三方機構越界訪問。
第三方支付規模日益壯大,尤其是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增速極快,舌頭舔到了銀行的碗里。根據EnfoDesk易觀智庫《2011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數據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全年交易額規模達到21610億元,較2010年增長99%。2012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交易規模達到380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76%。到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機構各類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元,同比增長43.2%。其中線下POS收單和互聯網收單分別占比59.8%和33.5%,移動支付增長明顯,線上線下進一步融合。
支付寶是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的龍頭。2月8日,支付寶公司發布數據,截至2013年底,支付寶實名用戶已近3億,其中支付寶快捷支付用戶數是2.4億,手機支付用戶超過1億。一旦進入二維碼掃描支付時代,再綁定虛擬信用卡,智能手機支付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不單是支付寶,而是一批靠互聯網起家的公司起舞,到那時候,恐怕幾十萬億元的支付市場真沒傳統銀行什么事了,支付寶占據支付市場,也就意味著余額寶等“寶寶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銀行無論在支付、儲蓄、投資等領域只能仰人鼻息,這樣可怕的場景是銀行絕不愿意見到的,也將從本質上顛覆現有的傳統金融。
這場戰爭銀行之所以能贏,是因為占據了游戲規則的主導權,21世紀爭的就是標準制定權,游戲規則制定權。
截至3月23日,工農中建 “四大行”一致行動,強令限制儲戶轉向支付寶的資金額度。如此一來,大量消費者追捧互聯網支付、手機支付的交易與便利大打折扣。
銀行大展拳腳,得到了認可。“10號文”要求,首先銀行要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以確定客戶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相關的賬戶關聯、業務類型、交易限額等,包括單筆支付限額和日累計支付限額。在客戶提出申請且通過身份驗證和辨別后,在臨時期限內可以適當調整單筆支付限額和日累計支付限額。至于限額是多少、臨時期限有多長,由銀行自己決定。游戲規則的制定權,至此掌握到了傳統銀行手中。
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是進步、倒退、監管、還是利益爭奪,監管手段到底有沒有進步?時間會說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