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理財

每經網首頁 > 理財 > 正文

上市公司理財成風 風險隱憂漸現

上海證券報 2014-04-23 08:40:47

今年以來,各家上市公司共發布了近1200則公告,宣布其投資理財的相關行為。這些公告除了宣布相關投資進展,很大一部分的內容是關于上市公司決定提升其投資金額

⊙記者金蘋蘋○編輯于勇

和普通個人投資者一樣,上市公司的理財熱情正空前高漲。統計顯示,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在大手筆地將富余資金投向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等投資工具。

其中,上市公司針對銀行理財的投資熱情還在持續升溫,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投向,讓投資理財儼然成為上市公司的主要副業。對此,市場不僅對其中隱藏的投資風險開始警惕,更是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初衷產生懷疑。

大手筆投資成副業

4月10日,兗州煤業(600188)發布的一則公告顯示,4月9日那天,該公司分別與農業銀行(601288)、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齊魯銀行簽訂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合同,分別購買了總計額度為49億元的理財產品。

除了兗州煤業的大手筆外,雙匯發展(000895)的投資也堪稱“土豪”。該公司4月11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本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于近期購買了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000001)等銀行發行的短期保本型理財產品,累計金額為160696萬元。”多達16億元的金額同樣令人咋舌。

事實上,這幾則公告僅僅是上市公司在近期投資銀行理財的一個縮影。上證報記者根據上證資訊提供的數據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各家上市公司共發布了近1200則公告宣布其投資理財的相關行為。這些公告除了宣布相關投資進展的,很大一部分的內容是關于上市公司決定提升其投資金額。

統計還顯示,進入4月以來,有近200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利用閑置或自有資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而在4月7日至4月21日這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上市公司共動用123.9億元的資金購買了相關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其中122.9億元的資金流向了銀行理財產品。

對比2013年和2012年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的速度和資金規模正迅速增大。此前有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旬,2013年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破千億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有逾150家上市公司的約1300多筆投資用于購買理財產品。除部分信托理財產品以外,絕大多數是銀行理財產品,涉及多家上市銀行和城商行,規模達到1434.9億元。而2012年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量僅僅是百億元的規模。

仔細研讀這些公告可以發現,近期上市公司的投資中,銀行理財產品仍占據絕對主流地位,而上市公司偏愛的銀行理財產品則為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這些產品的投資期限大都在30天—90天之間,預期年化收益率則大體在3%—6%之間徘徊,略低于普通個人投資者所能獲得的收益率。

風險魅影顯現

梳理相關公告可以發現,上市公司用來投資的理財資金大都標以“自有資金”或“閑置資金”。但是,隨著上市公司投入理財市場的資金規模日漸龐大,其所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例如4月9日明牌珠寶(002574)的公告顯示,截至該次公告,該公司在過去12個月內總共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金額13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的凈資產的47.4%。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資金規模不斷擴大,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和信托產品的風險也開始提升。按照2012年12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上市公司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其投資的產品須符合以下條件: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

因此,此前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資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為保本型產品。但是從近期公布的公告看,部分上市公司已經開始投資非保本理財產品。如4月11日中原內配(002448)發布的公告顯示,該公司購買的洛陽銀行“財富寶單一機構客戶2014年第11期”理財產品就是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雖然投資了保本產品,但大部分都是浮動收益類品種,且有些產品也是掛鉤黃金、外匯等標的的結構性存款。如海特高新(002023)4月17日發布的公告就顯示,其購買的農業銀行“匯利豐”2014年第1264期對公定制人民幣理財產品就是一款掛鉤歐元/美元匯率的產品,投資所得的最終收益將視這兩個貨幣對的匯率表現而定。

而上市公司投資信托產品,雖然額度不及銀行理財高,但其中隱藏的風險也不可小覷。此前有媒體報道指出,工大首創(600857)公告稱,公司所購買的“中航信托天富26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出現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造成公司目前未能收回本金和相應收益。雖然此事最后由中航投資(600705)進行剛性兌付化解,但2013年年末開始不斷出現的信托兌付危機也開始敲響上市公司投資信托產品的警鐘:信托產品收益雖高,然而一旦出現風險,卻可能帶來本金的虧損。

“自從去年開始,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已經蔚然成風。”某上市公司財務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該人士表示,由于上市公司進行投資理財需要進行相關公告,“有些公司覺得太麻煩,也有通過與銀行簽訂隱形協議的方式,由銀行給上市公司存單的形式來代替理財合同,但這些資金實際上卻是以投資理財產品的形式進行的。雖然說大部分公司都相對謹慎,投資的也多為保本型產品,但部分資金也確有流向收益可能更高的非保本產品的,這其中的風險也值得關注。”

責編 葉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