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6 00:13:1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截至目前,16家上市銀行一季報全部出爐。
昨日 (5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上市銀行披露的數據發現,一季度,多家銀行呈現出不良“雙升”的局面。
對此,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指出,“主要是由于現在經濟處于下行周期,一些企業出現經營或財務上的問題,進而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呈現 ‘雙升’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等行業及長三角地區。
五大行不良貸款增254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16家上市銀行一季報發現,一季度銀行不良貸款全部保持增長態勢。其中,不良貸款新增368.184億元,僅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就增加了254.12億元,較去年全年不良貸款468.31億元已超出了一半。
具體而言,在五大行中,中行的不良貸款總額為803.20億元,較去年末大增70.49億元,幾乎相當于去年全年的新增數量;農行不良貸款余額919.91億元,比去年末增加42.10億元,超過去年全年19.33億元新增額的兩倍還多;建行新增55.44億元,已超去年全年新增額106.46億元的50%;工行新增68.61億元,接近去年新增額的三成;僅交行一季度不良貸款較為平穩,新增17.48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他銀行中,新增不良貸款數量較多的,有光大銀行18.55億元以及招商銀行15.38億元。
對于不良貸款余額的上升,交通銀行在一季報中表示,主要是因為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化背景下,民營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對銀行信貸質量影響的集中體現,并非全局性、系統性問題。
興業銀行也指出,不良貸款的增加主要源于部分客戶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調整等外部因素影響或自身經營管理不善,導致償債能力下降。
不良率多數呈上升趨勢
“在宏觀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經營困難和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使得周期性惡化在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上直接體現出來,進而在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上呈現上升態勢。當然,不良貸款率上升還與商業銀行在經濟下行和利率市場化下規模擴張受限有關。”東莞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陳龍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
銀監會在近日召開的2014年第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 (電視電話)會也指出,今年銀行業面臨的宏觀形勢較以往更為錯綜復雜,金融體系內生性的問題也在增多。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于增長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部分企業運行困難加劇,資金鏈趨緊,信用違約風險加大;另一方面,金融領域非傳統的投融資模式不斷增多,交易對手更多元、違規操作更隱蔽,風險特征更復雜。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重點加強不良貸款、融資平臺、房地產、非標債權業務、流動性和市場風險等方面的風險管理。
此外,記者統計發現,一季度,16家上市銀行不良率多呈上升趨勢,其中不良率超過1%的有四家,農業銀行不良率最高,達1.22%,其次是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為1.15%、1.09%和1.02%。
從不良貸款率上升幅度來看,光大銀行比上年末上升0.11個百分點;興業銀行則較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剩余13家銀行不良貸款率與去年年末持平或保持較小升幅。
“光大銀行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不良貸款占比較高。事實上,從各家銀行公布的不良貸款情況來看,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地區。而這兩個地區受到投資與出口下行的影響最大,自然在不良貸款率上表現最多。”南方一家股份行分析師指出。
不良貸款集中在東部地區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就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集中地來看,長三角仍是風險高發區;此外,從行業來看,則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的制造業等行業。
興業銀行高層近日在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指出,“一季度不良貸款,主要還是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和零售類貸款。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未來一段時間來看,制造業和批發零售風險仍是不良比較集中的兩個行業。”
民生銀行高層亦指出,“今年不良壓力相對較大,在民生銀行內部的金融機構中,主要集中在溫州、杭州、石家莊、上海、北京這幾個區域。溫州、杭州、上海等基本上是去年傳統不良和逾期增長比較多的地區,不良只是在繼續暴露,不良的壓力往華北方向傳遞的趨勢相對來講比較明顯。”
“東部地區長期受益于投資和外貿出口,其吸收的貸款占比也是最大的,當經濟處于下行和轉型階段時,企業就更容易受到影響,使得不良率集中出現在東部地區。” 陳龍分析指出。
劉東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為東部地區經濟規模比較大,對于貸款的需求也較大,相應的不良貸款發生也會多些。至于集中在制造業和批發零售等行業,主要是因為很多行業出現了局部飽和的現象以及受到房地產市場降溫等因素的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